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社會管理改革需先從基層突破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1日 16: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深圳特區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 劉根生

  據專家稱,目前中國至少有300萬個無法登記的社會組織。這意味著,相比于已登記註冊的45萬個“合法組織”,近九成民間組織處於“非法狀態”。又有數據表明,法國每萬人擁有民間組織110個,日本是97個,美國是52個,而中國僅為3個。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孔子這句話,正好可用來作為今日眾多民間組織生存狀態的寫照。比如許多民間慈善組織,就因“名不正”難以取信於民,因缺乏公信難以募集善款,因缺錢自然也幹不成多少善事。於是,近九成民間組織就只能在“非法狀態”中自生自滅了。社會組織登記管理體制,已到了非改革不可之時。

  我國社會組織登記管理一直遵循“雙重管理”制度,即社會組織必須找到一個“業務主管單位”挂靠後,才能在民政部門登記。這種管理體制的好處是,保證了社會組織在政治上有可靠性。但隨著社會發育,這種制度本身的弊端也逐漸顯現。一個最大問題便是,“把應該擋的擋在外面了,不該擋的也擋在外面了”,從而導致那些“發揮餘熱型”社會組織在蓬勃發展,而真正富有活力的草根型社會組織卻舉步維艱。

  權威人士呼籲:雙重管理體製作用已經發揮到了盡頭,必須要進行改革。改革思路也已很清晰,就是從“嚴審批”轉為“嚴監管”。規範社會組織發展,重在監管,而不是把“人”擋在門外。然而,破除舊體制遠沒有想象那樣順利。相關條例的修訂,始終是“千呼萬喚不出來”。有人説,“難”就難在部門利益;有人説,“難”就難在觀念障礙。依舊有人對於社會組織直接登記有顧慮,擔心“一放就亂”。這實際上也表明,社會組織登記管理體制改革,步履維艱,任重道遠。

  改革正在走向“深水區”,無論推進哪個方面改革,都需要加強“頂層設計”。但需要“頂層設計”,卻不能依賴“頂層設計”。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改革創新往往躁動於基層,先從基層得到突破,然後再由高層來規範和推廣。就社會組織登記管理體制改革而言,也特別需要各地從實際出發先行先試,為全國改革提供經驗和動力。令人欣喜的是,深圳率先在這方面破冰,並取得了影響全國的成果。北京市民政局也明確提出,今年將探索研究推動社會組織業務主管單位向業務指導單位轉變,公益慈善等社會組織有望無須再找業務主管單位,直接向民政部門申請成立。

  溫家寶總理日前在第十三次全國民政會議上明確提出,要推進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創新,拓展社會組織直接登記範圍。這實際上已為各地推進社會組織登記管理體制改革提供了“最大的政策”。現在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守著政策要政策”,而應勇於擔當,大膽實踐。“小政府,大社會”模式下,政府將逐步從“萬能”轉變為“有限”,從“撐船”轉變為“掌舵”,加快推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等不得。

熱詞:

  • 社會組織
  • 頂層設計
  • 從實際出發
  • 社會管理
  • 管理體制改革
  • 基層
  • 改革創新
  • 管理創新
  • 雙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