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評教授不再"唯論文" 千余保密專家組成復旦高職評審團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1日 01: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東方網3月30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道,“代表作”評審機制基本做法是:在高級職務聘任工作過程中,現有學校和院係制定的學術標準難於判別的、個別真正優秀的文科申請人,可以自主向學院提出申請,提交1-3篇代表作。學院學術評估通過後,由學校依據分學科採集的專家庫隨機選擇5位校外具有較高學術聲望的學者,匿名對申請人是否“真正優秀”、“能否破格”、“是否勝任”等問題進行學術評估。根據專家意見,最終決定是否同意候選人參加高級職務競聘。

  31歲的郭永秉年前評上了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的副教授,成為復旦中文系目前最年輕的副教授。然而在復旦文科“代表作”學術評價機制推出之前,他甚至不具備申報資格。

  今年,復旦計劃將高級職務聘任中的優秀人才“代表作”評審機制,從文科推廣至全校各院係。對於很多準備苦熬多年才能“扶正”的青年教師而言是個好消息。

  2010年,復旦在歷史系、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等個別院係試點“代表作”評審機制。2011年試點範圍擴大到整個文科院係。兩年來,復旦大學共有20多個教授申請人、近20個副教授申請人申請了“代表作”學術評審,約有1/3的申請人被學校正式聘任。校方強調,“代表作”評審是高校教師職務評價體系擺脫“唯論文論”的重要探索。

  發文慢的人才看到契機

  “我們專業的青年教師,説起發論文都很無奈。”郭永秉告訴記者,不是他們的文章不好,而是因為古文字專業比較特殊,想要在職務評審中規定的權威期刊上發文,實在很難。自己和其他專業老師的文章大部分是發在圈內的期刊、論文集、紀念文集等上面。這些刊物在圈內評價很高,但在傳統的職務評價體制裏面卻不算數。2010年9月,郭永秉在副教授資格認定過程中,發現自己雖然已經有一本專著、一本論文集,但還缺了一篇刊登在權威刊物上的文章。“如果按照原來的論文認定標準,肯定是不能評了。”幸運的是,一年多後,他通過“代表作”評審機制被破格提升。

  用代表作衡量突出成果

  “在過去的職務晉陞評價中,往往有一些‘硬杠杠’,如要寫多少權威論文,組織策劃多少項目等。後來發現有些老師學術成果很突出,卻被‘硬杠杠’給‘錯殺’了。”復旦人事處處長周亞明坦言,與其説“代表作”評審機制是一種創新,不如説是一種“回歸”,回歸到更加科學地評估教師的學術水平。

  然而,有些專業申報人的學術圈子很小,如何保障評選的公平?作為“代表作”評審機制的核心環節之一,如何保證學校隨機選擇的專家能秉公無私地對待申報人及其專著?

  針對這些質疑,周亞明表示:“代表作”評審中的校外專家“盲審”環節包含主動、被動兩種回避制度。主動回避是指申請人認為某個評審老師可能跟自己的觀點不同,允許提出回避;被動回避主要由學校層面查核。“比如説你是南京大學畢業的,申報材料我們就儘量送去其他學校的專家那裏。直接的親屬關係等也會首先回避掉。”另外,復旦人事處對評審專家名單嚴格保密,目前該庫中已有1000多名專家學者,申報人及其所在院係都不知道“評審”的專家。

熱詞:

  • 代表作
  • 評審
  • 專家庫
  • 高職
  • 復旦大學
  • 評審團
  • 回歸
  • 院係
  • 新聞晨報
  • 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