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復旦大學淡化高級職稱聘任“硬杠杠” 主打代表作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8日 07: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閱讀提示

  如何調動青年教師科研積極性、鼓勵優秀人才安心基礎研究?復旦大學在試點的基礎上,現在開始在全校推廣代表作評審制度。只要教師拿得出夠分量的研究成果,並通過專家嚴格評審,即便沒有在權威、核心的學術期刊上發表過論文,也能獲得參加高級職務競聘的資格。

  從今年起,復旦大學將在全校各院係推開一項新的高級職務評聘辦法——代表作評審制度。其核心內容是,淡化以往職務評聘的“硬杠杠”,只要教師拿得出夠分量的研究成果,並通過專家嚴格評審,哪怕僅僅是一篇,哪怕沒在“權威”與“核心”學術期刊發表過論文,也能獲得參加高級職務競聘資格。試點兩年來,已有10多位青年教師通過這一制度破格獲得高級職稱。

  代表作衡量成果,避免“硬杠杠”錯殺優秀人才

  與許多高校一樣,2010年前,復旦大學的教授、副教授評審,主要由各學院自行制定學術準入標準。發表論文數,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標:升副教授需5篇,升教授10篇,其中還必須有若干篇發表于“核心期刊”、“權威期刊”。

  2009年底舉行的一次青年教師座談會上,有教師提出,現行的職稱評審制度適用於普通人群,但可能會遺漏一些真正優秀、但又不符合現行剛性學術要求的人才。這個話題引發了老師們的熱議,並被學校提上了內部治理改革的日程。

  2010年,復旦大學在歷史系、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等個別院係啟動試點“代表作”評審機制。2011年試點範圍擴大到整個文科院係。

  代表作評審機制的基本做法是:在高級職務聘任工作過程中,現有學校和院係制定的學術標準難以判別的、個別真正優秀的文科申請人,可以自主向學院提出申請,提交1—3篇代表作。學院學術評估通過後,由學校依據分學科採集的專家庫隨機選擇5位校外具有較高學術聲望的學者,匿名對申請人是否“真正優秀”、“能否破格”、“是否勝任”等問題進行學術評估。根據專家意見,決定是否同意候選人參加高級職務競聘。

  兩年來,復旦大學共有20多個教授申請人、近20個副教授申請人申請了代表作學術評審,最終約有1/3的申請人被學校正式聘任。正是因為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12年學校計劃在全校範圍內全面實施。

  鼓勵“慢工出細活” ,減少急功近利“短平快”

  31歲的郭永秉是代表作學術評審制度的首批獲益者。

  郭永秉從事古文字研究,國內目前該專業研究人員不足百人,核心學者只有四五十人。專業雖“小眾”,但其科研發展又關係到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傳統,少不得。在郭永秉所在的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説起發論文,青年教師們都很無奈。因為列入“權威”級的相關學術期刊只有一本《中國語文》,每年刊登古文字方面的論文不過一兩篇。他們的大部分研究成果都發在圈內的期刊、論文集、紀念文集等上面,按傳統的職務評審規定,這些論文都不算數。

  2010年9月,依照副教授資格認定標準,郭永秉發現自己缺了一篇刊登在權威刊物上的文章。如果堅持這道“硬杠杠”,他就很難獲得競聘資格。但郭永秉趕上了新啟動的代表作評審機制,憑著《古文字與古文獻論集》和《帝係新研》等兩份代表作和5位校外同行專家各自評審時的認可,他得以順利晉陞,成了中文學科最年輕的副教授。

  歷史系教師張巍研究的西方古典學是個“慢工出細活”的專業,需要有古希臘文、拉丁文、德文、英文、法文等語言基礎,寫一篇論文的原著閱讀量過百萬是常事。張巍在美國攻讀12年,2006年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畢業後回復旦擔任歷史系副教授。得知評教授的“門檻”之一是10篇核心期刊論文(包含2篇權威期刊)後,他做好了“熬上十年、二十年再晉陞”的思想準備。

  張巍沒想到,僅僅4年之後,他就通過代表作評審制度成為年僅40歲的正教授。他沒有達到10篇核心期刊論文的“量”,卻有著4篇權威期刊論文的“質”。4篇權威期刊論文每一篇都至少花費了幾年時間,其中一篇發表在英文雜誌《古典學》上,兩篇發表于《歷史研究》,一篇在《外國文學評論》。

  重學術原創,升職不能單靠“熬年頭”

  近些年來,國內高校對於學術成果,正逐漸從單純重視所謂核心期刊發表論文篇數和成果被引用次數等“量”的標準,轉向“高影響因子”、“權威刊物”等“質”的要求。但在高校教師的學術評估上,為了表面的公平和方便管理,大多仍是“一刀切”。復旦試行的代表作評審制度,讓那些獻身於冷僻專業、對於學術研究質量孜孜以求的青年教師們大受鼓舞。

  “我們希望通過代表作制度,充分依靠專家學術評價,能夠使真正有才能的人獲得合理的評價。”復旦大學人事處處長周亞明認為,他們的做法並非創新,而是水到渠成的回歸。高級職稱晉陞是一個指揮棒,其評審標準從重視數量回歸到以質量為本,可以引導和激勵更多人沉下心來,做出高質量的工作,出有影響力的成果。

  復旦大學的代表作評審中,同行專家成為學術評估的主導者。該校的評審專家庫目前已有1000多名專家學者,其名單嚴格保密,申報人及其所在院係並不知情。但如果申請人認為某個評審老師可能跟自己觀點不同,可以提出回避,學校相關部門也會查核,避免與申請人有關聯者參與評審。候選人的申報材料都要進行公示,接受各方監督。

  周亞明表示,復旦大學目前還是“兩條腿走路”,但代表作評審制度是必然的發展方向。他們將進一步完善評審制度,今年內將其推廣至理工醫科等領域。“它直接造成的結果是,更加注重科研的原創性,單靠熬年頭晉陞就難了。”

熱詞:

  • 復旦大學
  • 核心
  • 青年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