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評估代表作不講論文數 復旦推廣職稱評定新機制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30日 03: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東方網3月28日消息:晉陞教授或者副教授,必須要看發表的論文篇數,尤其是發在核心期刊和權威期刊的論文篇數——大學職稱評定,幾乎都恪守這樣的規定。但復旦大學新近表示,將從今年開始嘗試推廣“代表作”制度,即掰著手指數文章篇數不再是學者證明自己學術水平的唯一方式,只要教師們能拿出優秀的成果或者論文,並且經過業內專家匿名評審通過,就可以直接晉陞教授或者副教授。而如果沒有高水準的作品,即便熬年頭也熬不到教授。

  用科學的制度替代“硬杠杠”

  據介紹,“代表作”制度的基本做法是,在高級職務聘任過程中,現有學校和院係制定的學術標準難於判別的、少數真正優秀的申請人,可以自主向學院提出申請並提交1-3篇代表作。學院學術評估通過後,由學校隨機選擇5位校外具有較高學術聲望的學者,如學科&&人、院士等,匿名對申請人是否“真正優秀”、“能否破格”、“是否勝任”等問題進行學術評估。根據專家的學術意見,決定是否同意候選人參加競聘。

  “代表作”機制從2010年起在復旦個別院係試點,去年在文科院係全面實施,今年醞釀在全校範圍內推廣。據悉,這兩年來共有40多名教師申請通過“代表作”評審制度晉陞高級職稱,但真正成功的只有三分之一,有近一半人因為校外專家評議不過三分之二而被刷下。“我們希望能夠用科學的評審制度來替代原本的那些硬杠杠,但是對於評估的過程一直在摸索之中。”復旦大學人事處處長周亞明表示,“過去大家總是提意見,要求對教師的學術工作有科學評估,但為了表面上的公平和管理方便,大多是一刀切。‘代表作’制度的實施,是希望剛性標準柔性一點,能夠使真正有才能的人獲得合理的評價。”

  讓學術評價回歸學術

  伴隨著“代表作”制度的確定,復旦讓人事方面的學術權力更多地回歸給院係及其學術委員會、教授委員會。學校在各學科學術委員會的支持下,開始按學科領域設立和完善專家庫,目前總計有1000多位專家入庫。不論是設定啟動“代表作評審制度”的門檻、校外同行評審,還是校內按學科評議、投票,都是同行主導學術評價。各院係都有自主設定標準和程序細節的權力,人事部門只是根據設定的程序提供服務和保障。

  “其實‘代表作’制度不是一個創新,而是一種回歸。高級職稱晉陞是一個指揮棒,過去在論文數很少的情況下,這個指揮棒有效地推動了老師多發文章,爭取把數量指標快速搞上去。但現在應該回歸到它的本來面目。通過‘代表作’制度,能夠更加合理地評估教師的學術水平。”周亞明這樣告訴記者,“今年學校還在積極考慮把這一制度全面推開,不僅是文科,理工醫科都可實施。如果評職稱都去掉原來那些硬杠杠,就能帶動大家更注重科研的原創性,靠熬年頭就更難了。”

  周亞明説:“‘職稱’是一個學術評價,‘代表作’制度應該是一個方向。現在是雙軌制,但最後還是會走到一條路上,那就是同行主導的學術評估,標準既柔性又具有公信力,程序嚴謹、過程公開透明。”

熱詞:

  • 代表作
  • 學術權力
  • 論文
  • 職稱評定
  • 復旦大學
  • 院係
  • 教師
  • 學術評價
  • 學術評估
  • 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