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論文數量不再是“硬杠杠”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30日 08: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上海3月27日電(顏維琦、曹繼軍)在復旦大學,評選教授、副教授不再“一刀切”要求論文專著的數量。只要有“拿得出手”、“經得住考驗”的代表作,通過嚴格的專家評審,就有資格參加高級職務競聘。這一“代表作”學術評價制度自2010年開始在個別院係試點,2011年已在復旦大學文科院係中全面實施,今年將進一步完善機制,儘快在全校範圍內全面推廣。

  一種現象的結果有目共睹:學術考核時,不少教師拿出一大摞成果,十幾篇論文、好幾部大書,都是在有限的幾年內寫成的。但是,真正熟悉學術研究規律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見的論文,從産生想法,到收集資料、形成思路,再反復錘煉,也非一年半載之功。不合理的考評體制,滋長了學術浮躁之風,催生了不少表面繁榮的“碩果纍纍”、“著作等身”。復旦大學力推學術評價“代表作”制度,就是希望將學術評價的指揮棒從數量轉移到質量上來,引導和激勵教師們沉下心來,做出高質量的工作,出有影響力的成果。

  復旦大學人事處處長周亞明介紹,“代表作”制度的基本做法是,在高級職務聘任工作過程中,現有學校和院係制定的學術標準難於判別的、少數真正優秀的文科申請人,可以自主向學院提出申請,提交1─3篇代表作。學院學術評估通過後,由學校隨機選擇5位校外具有較高學術聲望的學者,匿名對申請人是否“真正優秀”、“能否破格”、“是否勝任”等問題進行學術評估。根據專家的學術意見,決定是否同意候選人參加高級職務競聘。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師張巍是“代表作”制度的首批受益者之一。2010年,39歲的張巍憑藉3篇“代表作”破格晉陞為教授。而在以往,必須有1本專著、10篇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其中2篇發表在權威期刊上),2個省部級以上的項目,才有資格申報教授。張巍告訴,僅10篇論文這條“硬杠杠”就會難住不少人。以他自己的研究為例,發表在《歷史研究》上的《詩歌與哲學的古老紛爭──柏拉圖哲學的思想史研究》,需要閱讀大量古希臘文的經典文獻和後世多種外文的注疏,這項研究從他讀大學時就已開始,到論文最終成熟併發表,前後花費近十年時間。

  “十年磨一劍”。“代表作”制度的實施,改變了現有較為“剛性”的人才評判標準,充分考慮到學術研究的規律,鼓勵教師甘坐“冷板凳”,寫“傳世之作”。對於一些冷僻專業的優秀青年教師,“代表作”制度也能及時給予應有的肯定。

  周亞明告訴,復旦大學探索“代表作”評價制度不是創新,而是一種水到渠成的“回歸”。下一步,學校將進一步完善“代表作”評價制度,特別是加強評審專家庫的建設與選擇,確保“代表作”制度實施的公平、公正,以更加科學合理的“指揮棒”評價教師的學術水平。

熱詞:

  • 代表作
  • 柏拉圖哲學
  • 論文數量
  • 教師
  • 指揮棒
  • 回歸
  • 傳世之作
  • 硬杠杠
  • 歷史研究
  • 學術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