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不愁“無人種地”,只怕“小農經濟”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6日 20: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張軼水

  開春,田間地頭經常見到這樣的畫面:婦女、老人在揮汗勞作,兒童在旁邊玩耍,或者時不時地幫點忙。這種畫面反映出的是中國農村的現實,青壯年勞力集體離開農村,奔向城市,過著打工生活。在田間地頭,農業生産只好由婦女、兒童、老人組成“雜牌軍”來承擔,80後、90後新生代農民普遍缺乏從事農業生産的意願與技能。

  “無人種地”的現象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聯誼會理事會會長師昌緒為代表的15位兩院院士聯名向中央決策層提交的關於解決“三農”問題的三點建議,尤為令人矚目。院士們指出,若不從戰略上研究並解決新生代農民棄農的問題,人口大國將面臨無人願種地的境地。

  兩院院士憂“人口大國無人種地”,是對我國經濟戰略安全,尤其是對糧食戰略安全的高層思考。這種“無人種地”的背後,關鍵原因恐怕還在於“小農經濟”的生産方式,無法實現財富的集聚。

  “三農”問題,至今仍然是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而破解“三農”問題之所以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原因更多在於傳統的耕作技術和過分分散的經營規模。目前中國的農業,基本上仍是數千年來的“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由於“規模小”而“分散經營”,雖然國家投入大量惠農資金,分配到每家每戶,也難以擺脫“撒胡椒面”的模式。

  其實,説起農業的規模化經營,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巢湖市槐林鎮就曾作過有益的探索。當初,這個鎮曾採取市場化的動作,鼓勵一些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民將承包地租借給“種養大戶”從事大農業的“規模化經營”。這一探索曾得到安徽省委、省政府和國家農業部的肯定。然而,20多年過去了,集約化經營,依舊是進入現代農業時必須跨越的門檻。

  固然,農業的規模化經營有一個“歷史過程”,但這個“過程”不宜拖得太久。而“規模化經營”的加速,關鍵是“看不見的手”應加強市場的引導。具體説來,對待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民工,各地政府應該在“農民變市民”方面多下點硬功夫,特別是醫療、養老、住房和子女上學等方面,不再將其當成“二等公民”,並使之再無“後顧之憂”,讓他們自覺自願地放棄農村的承包田;再者,對於現在仍留在農村種地的農民,國家應出臺補貼政策,鼓勵他們中的一些人將承包地租借給種養大戶。這中間,國家的“惠農補貼”也應該相應“調結構”,真正做到誰種地,誰得補貼。

  其實,破解“無人種地”之憂,道理並不複雜。只要能實現規模化經營,輔之以“政府補貼”,實現從“土裏刨食”到“土裏淘金”的轉變,讓農業具備真正的財富集聚效應,就不愁“沒人種地”了。

熱詞:

  • 小農經濟
  • 無人
  • 三農
  • 無人種地
  • 規模化經營
  • 分散經營
  • 歷史過程
  • 政府補貼
  • 過程
  • 雜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