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城市要優先為弱勢孩子提供生存發展空間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4日 20: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江蘇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日報報21日刊出的“規劃學者及社會學者談聾童幼兒園和民工子弟校生存之窘—要為所有群體提供生存發展空間”,文中提到:南京婷婷聾童幼兒園和南京所街民工子弟小學辦了多年後,仍園校無定所,不斷搬遷,一遇城市規劃拆遷或其他變故,首先受到折騰的就是這些“沒有背景”的孩子。

  多年前,筆者也曾採訪過這所幼兒園和民工子弟小學,孩子們非常可愛,懂事上進;老師敬業,有愛心。我們的城市在不斷變大變美,樓房林立,繁花似錦,而他們的境況卻多年來沒有多大改善,這怎能不讓人痛心。

  對此,該文中引用專家呼籲説,要為所有群體提供生存發展空間”。這話大體不錯,但凡事都有輕重緩急和有先有後,所以,我們認為,針對民辦特教和民工子弟教育目前的困難,政府和社會要優先為這些孩子提供生存發展空間,在城市規劃發展和教育資源分配中及時體現出優先和側重。

  這樣做,首先是出自我們的內疚和歉意。誰都知道,教育有不可逆性,對這些孩子,我們國家、社會、城市和教育系統欠他們許多,這也是這些年我們民生的最重要、最不該和最痛心的欠賬之一。以前,我們對此説了不少不痛不癢的關心話,也做了諸如贈送些新舊教學設備和領導逢年過節慰問的“皮毛事”。現在,我們要用安全、長久和美麗的校園等優質教育來補償了,其實,説白了,就是再優先,再投入,也不過只是做到了“同城待遇”和“同齡待遇”的“教育均權”而已。

  做到這點很難嗎?未必!例如,幾年前,我省一些城市主城區就投入10億多,就實現了各校堅持無條件接收外來農民工子女入學,不再設立封閉的民工子弟學校。而現在某些地方政府上一個不知所云的“文化遺址工程”或大型慶典就不惜上百億!,想讓農民工子弟與城市孩子同堂讀書、同校嬉戲;想讓殘疾孩子享受較好的特教,以我們現在的能力,應該是根本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問題,而是想不想做的問題,拖延還是及時辦的問題。

  幸福感與好制度密不可分,而好制度設計的標桿要特別注意“最低一塊木板”,否則整體的幸福感再高也會“流淌”。好的教育與好的社會安排一樣,都是如何讓快得更快,慢的也得到重視和扶助,能大致跟上,這就需要有好的制度安排。一地教育制度設計要以弱勢群體孩子為標桿,而現在有些地方的事實正好相反,城市教育多年來一直堂而皇之地以投入了過多“愛心”和資源的名校做為標桿。在這種思想境界和認識下,不要説聾童幼兒園和民工子弟小學了,就連普通幼兒園和學校的空間都越來越狹窄,這就不奇怪了。“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我們只有用法律和制度保障為每個人的奮鬥提供公平的起點,確保人人都有向上流動的動力和通道,才能使人們相信通過自身的努力和社會的公正就能實現人生的價值,才能使“教育改變命運”和“身殘志堅”的夢想不斷成真,從而實現更加偉大輝煌的中國夢。所有孩子公平接受教育的境遇其實就是一面明鏡。教育管理部門應多照照。我們真心希望,不久後,我們不再聽到已聽了十幾年的“窘境”。

  就是從社會管理角度看,如果若干年後,一億多農民工在城市還不能共享包括孩子上幼兒園和學校在內的發展成果,建設和諧社會和美好城市是不可能的,且有極高的社會風險。對此,我們不僅是要提高認識,更要立即採取行動。(中國江蘇網顧德寧)

  (來源:中國江蘇網)

熱詞:

  • 城市孩子
  • 愛心
  • 聾童
  • 空間
  • 幼兒園
  • 特教
  • 江蘇網
  • 優質教育
  • 生存發展
  • 文化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