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重新審視風險管理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4日 05: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幾天前,巴菲特把每年一度的重量級大作“致股東的信”,首次在《財富》雜誌提前做了披露。其中談到的一個核心的問題是重新審視風險。

  巴菲特在信中寫道:“在伯克希爾 哈撒韋,我們將投資定義為"現在將購買力讓渡給他人,合理期待未來支付稅率後,仍能獲得更高的購買力"。簡言之,投資就是放棄現在的消費,以便將來有能力消費更多。”由此,他得出以下結論:衡量投資風險高低的指標不應是貝塔值,而是持有期滿後投資人出現購買力損失的概率。資産價格可能大幅波動,但只要有理由肯定投資期滿後它們帶來的購買力能得到提升,這項投資就沒有風險。

  眾所週知,在投資的專業領域,一般用貝塔值來衡量風險。通俗地講,我們用投資標的的波動性來衡量風險,波動性越大,則被認為風險越大。

  這個定義本身並沒有錯,但巴菲特則是從另一個角度提醒我們你的錢“躺著”也可能“中槍”。他在信中繼續現身説法:“過去的47年裏,美國國債收益不斷地滾動,年回報率5.7%。聽起來好像還不錯。但對於個人所得稅率平均為25%的個人投資者而言,這5.7%的回報率所能帶來的實際收益是零。投資者繳納的可見的所得稅將拿走上述回報率中的1.4個百分點,通脹因素這個隱形的稅種,將吞噬其餘4.3個百分點。”

  坦率地説,這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發現,只不過是重新回歸常識。但為何要給這樣的常識披上如此華麗的外衣,以至於巴菲特會在眾人期盼的2012年度大作中如此濃墨重彩呢?

  其實,這樣的強調並不過分。因為資産管理這個行業,從正面看是資産管理,從反面看則是風險管理。這裡有兩個應該摒棄的極端:第一種極端是表面上完全拒絕風險,讓你的錢“躺著”,但實際情況是,通脹在不斷把你的資産“割羊毛”。第二種極端是在沒有概率優勢的情況下下注,這就如同進了賭場,你放棄了大腦思考,而去指望運氣。

  而真正的風險管理,其實是在這兩種極端之間遊走平衡,包括評估風險配置風險以及控制風險。從這個角度來看國內的一些投資家,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地現象:比如去年私募的收益冠軍呈瑞投資的芮坤,他的波段操作其實是用提前鎖定收益的辦法來管理風險。又如去年私募的收益亞軍倚天閣投資的唐偉曄,他是用對沖和多重策略等方式來管理風險。再如今年開局表現優異的長金投資的鄭曉軍同威資産的李馳混沌投資的王歆等一批各具個性的價值投資者,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不讓錢“躺著”大部分時候,他們的倉位都很重,這也是一種管理風險的模式。

  可見,無論使用何種投資方式,風險管理都是必須的。此時別忘了巴菲特的“耳語”,你的財富管理要有起步價。

熱詞:

  • 風險管理
  • 巴菲特
  • 躺著
  • 管理風險
  • 耳語
  • 中槍
  • 財富
  • 倉位
  • 波段操作
  • 通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