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港股散戶熊市生存之道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9日 15: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鐘 林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散戶看著股票跌勢,心驚膽戰。

  月有陰晴圓缺,股市從來都是牛熊交替。港股市場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香港聯交所連續數年在全球IPO發行規模上持續保持前3的排名。作為散戶的中小投資人,對在港交所的IPO大量發行上市,當然也有抱怨,但外界卻極少能聽到,其中原因道理何在?

  在港股市場上,七成是機構,三成是散戶。這種投資人結構,決定了市場的博弈主要在機構之間展開,股票定價完全由機構主宰,散戶幾乎就成為補充或點綴。在牛市當中,各類投資人都歡迎IPO的大量發行;抵制、抱怨或反對的聲音,幾乎只能在熊市期間發生。

  去年下半年以來,歐債危機惡化,全球股市轉弱,港股更是跌幅驚人,在全球各大市場中幾乎敬陪末座(但還是要明顯強于A股)。散戶見到新股一上市即破發,早已見怪不怪。他們不是不抱怨,只是大勢如此,惟有無奈接受。

  儘管這樣,散戶們並沒有消極等待被嚴重套牢,而是另有一套自在“活下去”的生存之道,那就是搏殺于窩輪和牛熊證市場(簡稱“輪證市場”)。港股早在2004年就坐上全球證券衍生品老大的位置,迄今一直保持。因為發行權證利潤豐厚,自那時起,各大國際投行就紛紛在港股市場上發行花樣繁多的各種權證。發行“輪證”的投行多,參與者眾,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在港股市場上持續發酵。

  窩輪與牛熊證同屬結構性投資産品,兩者均設有到期日及行使價,都具備 “以小博大”效應,可以讓投資者以較少的資金控製成倍的相關資産。兩者的主要分別在於:牛熊證附有強制性回收機制,每一隻牛熊證都有一個回收價;窩輪也就是衍生權證,分為認購證和認股證。故所有牛熊證都是價內證,而窩輪則有價內和價外之分。

  到去年下半年,香港“輪證市場”成交金額更是屢創新高。至11月為止,包括衍生權證、股本權證、牛熊證及股票挂鉤票據在內的證券化衍生産品成交額,香港以5381.22億美元繼續排名全球第一位,比第二名韓國多一倍。港股每100元成交中,有超過40元來自窩輪或牛熊證等衍生産品。

  由於窩輪和牛熊證“以小博大”的杠桿特徵和T+0規則,當天可以炒無數個來回。恒生指數當天振幅在3%至4%之間,加上15倍牛熊證的杠桿放大效應,牛熊證的價格就可以上落50%的振幅。正是這一點,吸引了大量散戶參與其中、樂此不疲。高頻交易的“快槍手”,更會以10多分鐘便炒一個來回;T+0的規則便利,讓多數參與者都在玩兒“即日鮮”或“半日鮮”。

  牛熊證、窩輪佔大市成交比例迭創新高,真實反映出中小投資者對熊市中買賣股票缺乏信心。據香港信報在去年10月20日的一項統計,1572隻股票中,有872隻股票在10月19日當天的成交少於過去3個月平均成交的50%;少於過去3個月平均成交10%的股份更達405隻,不少股票甚至出現零成交;很多股票價格當時都只是凈資産的1/3。這就説明,除了一部分股票長期淪為“仙股”,股價低於0.1港元每股之外;還有一批股票長期乏人問津,沒有成交,自然也無法讓散戶對其有興趣和熱情;散戶們只能追尋成交熱絡的品種,當然要遠離隨時可能破發的新股IPO。

熱詞:

  • 散戶
  • 港股
  • 熊市
  • 股本權證
  • 投資人結構
  • 破發
  • 窩輪
  • 杠桿放大
  • 結構性投資
  • 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