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林蕭:質量失信“黑名單”不能止于公開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5日 18: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月1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加強質量工作。會議認為,我國質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滯後於經濟發展。提出完善企業質量檔案和産品質量信用信息記錄,建立質量失信“黑名單”並向社會公開。(1月12日《新京報》)

  這幾年,“黑名單”一詞可謂頻頻出現,讓公眾既熟悉又陌生。之所以這樣説,是因為“黑名單”名目繁多,比如校安工程建“黑名單”、淫穢網站建“黑名單”、不良信貸建“黑名單”,甚至鐵路部門聲稱為打擊票販子也建立了“黑名單”。雖然“黑名單”花樣不斷翻新,治理效果卻並不明顯,以當下最熱門的春運為例,“黑名單”似乎並沒能防住“黃牛黨”。

  給質量失信企業建立“黑名單”,並面向社會公開,此舉表面上看起來不錯,公開即意味著接受監督,讓質量失信企業“赤裸裸”站出來,多少能讓這些企業有所敬畏。然而公開後能否從根本上提高各種産品的質量,進而營造健康安全的質量環境,這些才是關鍵所在。事實上,早在2009年11月1日,我國就正式實施過《企業質量信用等級劃分通則》,其中明確了對失信企業、嚴重失信企業建立懲戒與淘汰機制,同時還配合建立了質量嚴重失信企業黑名單制度,依法向社會披露其違法、違規情節。與此次公開“黑名單”相比,除了強調向社會公開外,實在看不出有何大同小異。從治理成效上看,《通則》已實施三年多時間,質量失信企業並未減少,如果説公開“黑名單”就能提高産品質量,那麼也不會出現今天的産品安全困局,各種食品、藥品等安全事件已經倒逼配套管理機制的出臺。從國家層面對質量工作再次進行部署,雖然強調公開“黑名單”不過是一隻“舊瓶”,但公眾最期待看到的是,倘若“舊瓶”能裝些“新酒”,能夠真正發揮成效, “舊瓶”重提倒也無妨。

  公開質量失信“黑名單”,原本稱得上好的舉措,但僅僅強調公開,卻沒有相應的監督、處罰機制的出臺,公開也只是給失信企業的一次“免費廣告”。換句話説,一些企業上“黑名單”次數多了,難免擺出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嘴臉,倘若企業實在名聲太臭,完全可以註冊新的企業,另起爐灶再重操舊業,垃圾産品、問題産品不照樣流入市場,危害廣大民眾的生命財産安全?

  因此,對於質量失信企業,絕不能僅僅局限于公開“黑名單”,因為再多的“黑名單”也於事無補,相反還會對政府公信力造成損害,以及重復浪費政策資源。如果説公開“黑名單”是第一步,後面的配套機制必須建立健全,對質量失信企業及相關責任人必須嚴厲懲處,只有讓其“傷筋挫骨”乃至“元氣大傷”,才能真正發揮 “黑名單”功效,助推國家産品質量安全體系的逐步完善。

熱詞:

  • 黑名單
  • 失信企業
  • 質量工作
  • 質量水平
  • 通則
  • 舊瓶
  • 免費廣告
  • 新酒
  • 企業質量信用等級劃分通則
  • 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