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2012年10月22日 17:36 關鍵詞: 預選制 總統預選制 美國 美國總統

從核心到象徵 預選制度如何改變了黨代表大會

中國江蘇網 記者:張茲暑

核心提示:1969年,預選制進入迅速發展階段。1969—1971年聞,先後有7個州採行預選制(其中馬裏蘭州第三次頒行預選法)。1972年,共有23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實行預選制。到1980年,實行預選制的州已達35個,由預選制産生的代表民主黨達80%左右,共和黨達76%左右。在這個階段中,預選製成為最重要的代表産生方式。
已被0家媒體轉載
查看
收藏
  • 開心網
  • 人人網
  • i貼吧
分享
分享
1 1 1
深度調查

深度調查|房價普漲背後的激烈博弈

今年四月“國五條地方細則”實施以來,政府試圖穩定樓市價格,但開發商應對招數頻出,調控政策面臨考驗。央視網記者通過調查,隱約發現了樓市各方正進行著的激烈博弈。[詳細]

手動刷新 更新時間:10:21:50

---------------------------------------------

---------------------------------------------

本文摘自:中國江蘇網,作者:張茲暑,原題:《從核心到象徵 預選制度如何改變了黨代表大會》

總統預選制的發展

總統預選制自1905年興起至今,其發展呈現出一個時起時伏的趨勢。大體説來,其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早期發展階段(1905——1916年):

自1905年首先在威斯康星州開創以來,在進步黨人的推動下,預選制很快為各州相繼仿傚。到1916年,全國已有25個州採行。這一年民主黨由預選産生的代表達54%,共和黨達59%。

但這個階段的預選制並沒有對總統選舉程序和結果産生決定性影響。其所以如此。有兩個原因:一是民主黨規定,總統候選人必須獲全國黨代會2/3多數通過才能獲得提名。當時,任何一個候選人在預選中都無法獲得這麼多的代表數額。共和黨雖規定簡單多數即可獲得提名,但那個時期的共和黨競選提名的人,在預選中,誰也沒有獲得過足夠的代表名額。所以,這個時期沒有一個候選人通過預選獲得多數而得到提名的;二是當時兩黨首腦和職業政客通過各種途徑反對預選制,許多候選人害怕得罪黨內有權勢的人物,也不願參加直接預選。所以,這個階段預選制未能發揮重要作用。

停滯低落階段(1917——1968年):

1916年後,預選制發展進入低落階段。從1917一1949年間,新採納預選制的僅阿拉巴馬一個州,而1917—1935年間,又有8個州先後取消了預選制。同時,由預選制産生的代表,民主黨和共和黨分別由1916年的54%和59%銳減到1948年的36%。1948—1956年,預選制有一個暫時回升,有3個州新實行預選制,但也有一些州取消預選制。

這個階段預選制低落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進步運動的消失中止了總統預選制的改革;2.黨內職業政客對州議會施加壓力,迫使其取消預選制;3.有的州總統預選和地方官職分別預選。開支龐大,放棄了預選制;4.選民投票率低;5.這一時期發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如30年代的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等,分散了人們對總統預選的興趣。

迅速發展階段(1969——今):

1969年,預選制進入迅速發展階段。1969—1971年聞,先後有7個州採行預選制(其中馬裏蘭州第三次頒行預選法)。1972年,共有23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實行預選制。到1980年,實行預選制的州已達35個,由預選制産生的代表民主黨達80%左右,共和黨達76%左右。在這個階段中,預選製成為最重要的代表産生方式。

預選制迅速發展的原因:

第一,1968年大選時,參議員休伯特·漢弗萊(HubertHumgphrly)未參加任何預選活動。由於他受黨魁的器重,輕而易舉地獲得了民主黨的提名。而許多在預選中“浴血奮戰”的競選者卻名落孫山。這件事引起了人們的強烈不滿,要求改革總統候選人提名程序。使更多的選民發揮作用。

第二,民主黨1968年的改革措施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是年民主黨代表大會結束後,成立了一個“政黨機構及代表選擇委員會”,著重對代表選擇方式實行改革,如增加少數民族、婦女和青年的代表比例,推行比例代表制等。民主黨的改革吸引一部分州採納預選制。

第三,“水門事件”集中暴露了黨魁和職業政客在選舉過程中徇私舞弊、弄虛作假、搞陰謀詭計等惡行,引起社會上要求政治民主化的呼聲更加高漲,推動一些州實行預選制。

第四,經濟因素的推動:總統預選場面大,輿論機器大量報導預選盛況,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由此招來大批政治遊客,給實行預選制的州帶來了經濟好處。

由於上述原因。近幾十年來,預選制逐步被大多數州所採用,成為一種佔主導地位的總統候選人提名方式。

 

版權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央視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央視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佈/發表。已經本網(臺)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央視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網友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