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生活在鎮江一帶的人,如果看到稻田裏遊著鴨子,應該不會奇怪,因為稻鴨共作技術,在這裡已經推廣了很多年。把鴨子請到稻田裏,能一舉多得。首先,田裏除蟲除草都由鴨子代勞,農藥、除草劑就省了,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稻田的環境不受污染,稻米的品質得到保證;另外,這鴨子在田裏運動多,空氣好,食物還多樣,鴨子也高興了。到現在,這個技術走過了十年,人們還在尋找突破。以往鴨子是長到一到兩周大才放到田裏,現在人們希望省掉育雛,在它們一天大的時候就放下去。事是好事,可這麼小的鴨子能順利上崗嗎?
“白生啊,網都結好了嗎?”
“網都差不多了,小鴨子什麼時候到啊?”
“小鴨子馬上就到了。”
説話的這二人,都是江蘇省丹陽市延陵鎮的水稻種植戶。把他們和鴨子聯絡在一起的,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稻鴨共作技術。
把鴨子放養在稻田裏,要求種植和養殖兩手抓,可是會種水稻的人,不一定養得好鴨子。儘管這項技術是以種植有機稻為主,鴨子的重要性卻不能忽視。
(採訪)謝桐洲:鴨子養不好,我們水稻也就長的不好,你除蟲、治蟲的效果就不好,所以在稻鴨共作田裏面,養好鴨子是我們的首要任務。
養鴨子有一半心思是花在育雛上。往年到了插秧的季節,也正是鴨子育雛的關鍵時期,育好雛,才能把鴨子放到田裏,兩頭一起忙活,讓不少種植戶感到分不開身。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可今年情況就不一樣了,稻鴨共作有了新改進,兩周左右的育雛期全省了,也就是説,老謝他們插完秧三五天就可以直接放鴨。
這不用育雛的鴨子是一群一天大的小傢伙,它們來自揚州市的一家孵化場,在這兒醞釀了二十多天,現在總算是出了殼。再過幾個小時,等到羽毛完全蓬鬆起來,就可以被送往稻鴨共作基地。
當幾百畝稻田進入視野時,小鴨子們開始興奮起來。
這些剛破殼的小傢伙就這麼下了水,還真有點替它們擔心呢。
照常理,這麼小的鴨子要呆在育雛室裏,這個階段如果不注意的話,會出現很多問題。
(採訪)侯水生:如果育雛階段你做的不好的話,那可能後期影響它的生長,因為你要前期得了病的以後,一個造成死亡率高,第二個造成動物的整齊度比較差。你説沒有得病的它長得很好,得了病的變得很弱。這個時候群體在後期的生長髮育過程中就出現了分化,大的大、小的小。
所以,育雛階段挺重要的,尤其要做好保溫和馴水。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先説保溫,鴨子出殼後第一週,特別是頭三天的溫度控制很關鍵,一定要在30度左右,因為這比較接近鴨子出生時的體溫。接下來,每天降低0.5度,直到溫度達到20度為止才行。
除了保溫以外,育雛階段還有馴水的工作要完成。
馴水就是讓鴨子一點點適應水環境,馴水做到位,它們才能很快進稻田工作。這一步要求特別要有耐心。
(採訪)戴網成:鴨子在這個保育房裏面第6天才開始下水。那麼第6天下水的時間也就是2到3個小時,第7天就是7到8個小時。第8天基本就可以下去了。第一次馴水的時候,一定要有飼養員在水渠旁邊,看到那個鴨子的毛潮得厲害了,已經要往下沉了要把它先撈起來, 然後放在熱源下面把它烘乾。因為毛一潮以後,它馬上體溫就下降了,最後就冷得快,就死亡了。
您看,就算人們這麼小心,也很難保證鴨子不出問題。
可是國外的一些專家,經過實踐後認為,自然環境下的野鴨,後代不經過育雛就能下水,那麼人工殖的鴨子,通過改良,也是有可能做到的。
基於這樣的想法,老謝他們就和鎮江水禽研究所合作,進行大膽嘗試。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稻田邊圈出的這一小塊地方叫初放區,放鴨要從每塊田的初放區開始。
小鴨子撲楞楞進了稻田以後,打了個激靈,還沒來得及熟悉環境,就開始遊了起來,對於水它們似乎有著天生的適應能力。
不過這才剛開始,它們還需要經過更多的考驗,才能給出進一步的判斷。
在初放區活動了多半天,大部分看上去都很正常,只有兩塊田裏的小鴨,羽毛被打濕得比較厲害。看看這個小傢伙,全身上下都象被噴了髮膠一樣。
同樣的鴨子,怎麼會有不同的反應呢?
(採訪)戴網成:當泥漿很多,水淺,泥漿糊在羽毛上面,不容易幹的,不容易把它抖掉。那樣的水深度最好在4-5厘米,水深了以後,它下面的泥漿就不會上來,水很清,所以這毛上岸以後一會兒就幹了。
原來,差別在稻田裏的水上。可為什麼田裏的水有深有淺呢?
仔細看,水淺的那兩塊田裏,稻秧剛露出水面十多公分高,而其它田裏的稻苗已經長得彎了腰。
個頭矮的是機器插秧,高的是手工插秧。機器插秧的水稻,紮根比手工的淺,這樣田裏的水就不能太深,以免秧苗浮起來。但是水淺了,就對鴨子不利了。
如今,為了提高田間勞動效率,機器插秧變得非常普遍,所以,這個問題一定注意。我們可以等秧苗長高些,水深能達到4-5厘米的時候再放。
太陽漸漸西沉,田裏的鴨子陸續都上岸抱在一起取暖。來晚的,乾脆踩著大夥的腦袋往上爬。看來,氣溫遠比白天低了很多,但是這些鴨子不能趕到鴨舍,必須在田裏過夜,以便適應夜晚的低溫考驗。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主持人)説到這兒,就不能不提,稻鴨共作和以前稻田養鴨的一個最大區別。稻鴨共作的鴨子,是24小時放在田裏的,晚上不趕回鴨舍。而稻田養鴨的鴨子,是白天放,晚上收。這麼改可不光是圖省事。鴨子是夜行性水禽,也就是説人家白天、晚上都可以在水裏活動。全天放養在田裏,既符合它們的習性,也提高了鴨子吃蟲、吃草的時間,增加了利用率。
在稻鴨共做的模式裏,鴨子的放養,幾乎要持續水稻的整個生長期。
(採訪)謝桐洲:出殼的第一天放到稻田裏面以後,一直要到什麼時候收呢,要到稻子起穗的時候才能收上來,長的時間要在65天,最短的要在57、58天。
這麼一來,小鴨能不能在田裏順利度過第一個夜晚就非常重要了。
其實鴨子怕冷打堆的現象很常見,眼下只要及時補充能量,就能增加它們禦寒的能力。
這些小鴨自打出殼以後,還沒吃過東西,所消耗的營養都是卵黃囊提供的,白天在水裏一折騰,已經消耗得差不多,現在氣溫又變低,就需要馬上補充食物。
經過一些引導,小鴨很快找到了食物。吃飽以後,明顯活躍了許多,很快又會下水活動。
只要第一晚能安然度過,以後等鴨子長大了就更沒問題了。
(採訪)吳白生:我昨天晚上來了三趟。後來到兩點鐘又起來一下,又過來看一下,後來到四點鐘又看一下,檢查一下這個鴨子,看看它有沒有損失。還可以,這個鴨子基本上可以。
晴日當空,暖風吹拂,那兩塊田裏的水也已經灌上,小鴨要出動了。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它們邁開小腿,左搖右晃地跑進田裏。
喝水、理毛、扎猛子,玩得不亦樂乎,動作跟大鴨子一樣熟練。
好奇心強的,岸上、水裏來回跑,一刻不閒。
玩累了的,乾脆就在水裏打起了盹。
這自在放鬆的樣子,完全不像人們擔心的那樣。
那麼,沒有經過育雛,這些小鴨為什麼能夠順利上崗呢?
首先,這些鴨子的品種不同於一般的家鴨。
(採訪)戴網成:你看這一種,這一隻鴨子的話呢,它就是一種野鴨的表現,你看,它毛是花的,另外一個它有公羊紋就叫野鴨的一種標誌吧,對吧,它就是雜交的,也就是野鴨和家鴨雜交的一個品種。
雜交出來的鴨子,叫役用鴨,它像役用牛一樣,能在田裏勞動。它們除了具有家鴨産蛋多的優勢外,還表現出野鴨善於運動,適應能力強的特點。
第二,就是環境溫度比較適宜。
(採訪)侯水生:環境溫度的話就是接近於鴨子它自身能夠活動的這樣的溫度,你比如説是外界的環境溫度能夠上升到30度左右,那就是鴨子能夠很自由自在的去活動了。
放鴨的時候正是六月底,水稻剛插完秧三兩天,丹陽市這裡的平均氣溫在25度上下,白天可以達到30多度。跟育雛頭三天要求的30度,相差並不多。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而馴水問題的解決,主要取決於羽毛的防水性。
我們先回顧一下它們出殼後的情形。
剛出來的小鴨子,絨毛上泛著油光,一屢一屢地貼在身上,模樣真是有點醜。但這層油脂非常重要。
(採訪)戴網成:為什麼我們講這是油脂呢?我們也做了很多實驗,就是小鴨子出來以後,然後用中型的洗滌劑,就用中型洗滌劑把它身上全部把它洗乾淨,用電吹風把它吹乾,然後放到水裏面去它很快就沉下去了。所以證明它就,這些油脂就沒有了。
沒有了這層油脂,羽毛失去防水功能,鴨子就沒法浮在水面。
但光靠這層油脂還不夠,因為鴨子出生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油脂會在幾天內消退,需要及時補充新的油脂。自然情況下,鴨子的解決辦法很簡單,就是用嘴將尾部,尾脂腺分泌的油脂,涂在羽毛上,使它們重新恢復防水的功能。
越早把它們放到水裏,尾脂腺越能發揮作用。而且要長時間受到水的刺激,油脂分泌才充分。
這就取決於鴨子下水的時機和時間長短。
以往小鴨馴水開始得較晚,是從第六天下水,這時候,殼裏帶來的油脂已經消退得差不多。另外,每天馴水時間也過短,不能充分刺激尾脂腺的分泌。這樣的鴨子入水後,很容易沉到水裏。
而小鴨出殼一天,就把它們放下水,一方面有油脂保護,羽毛的防水性比較好,另一方面,水環境的刺激非常及時和充分,促使尾脂腺生長髮育加快,自然也就不怕水了。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主持人)這麼來看,我們先前對小鴨的擔心倒顯得有些過慮了。專家將小鴨的良好表現經過一番總結歸納之後,把這種不需要育雛和馴水,直接將小鴨放入田裏的技術,稱為零日齡放鴨技術。並認為,這是稻鴨共作技術應用多年以來的一個突破。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人們發現這小鴨提前上崗,帶來的好處果然非常多。
首先,零日齡放鴨技術出現以後,養鴨比以前要省心了。
(採訪)戴網成:實際上是一個傻瓜技術,就是這個老百姓的話,一看,一説就能夠掌握的。
第二,不但技術變簡單了,成本還降低了。
(採訪)謝桐洲:為什麼呢,那個鴨子要養七到十天了以後,它也要收一塊多錢的成本費的,這個零日零就可以省一塊多錢。
一隻鴨子省一塊多錢,一畝地放二十來只,就是二十多塊,要是上百畝稻田,算下來,那可就是上千塊啊。
不過,鴨子養得再好,都是為了水稻長得好。稻鴨共作以生産有機稻為主,這麼小的鴨子放下去,為的是能更好的服務於水稻。
零日齡的鴨子,個頭小,不會壓壞稻苗,這樣在插秧三天后就能放進田裏。早放鴨,除草效果好。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水稻田雜草發生的高峰期,在插秧後的7到25天,以往鴨子是在插秧10天后放到田裏,這時侯的雜草長了一段時間,不如剛發芽的適口性好。
(採訪)謝桐洲:那個稻田裏面,包括裏面水花生它比那個水花生剛剛露尖的紅的、嫩的它就拼命吃了,所以這對我們水稻除草相當好的。它吃草的能力就相當於白鵝,所以在田裏面除了稗草,鴨子不太吃,那個比較嫩的草它都能吃掉。
當然,鴨子對水稻是不感興趣的。
(採訪)戴網成:水稻秧苗的話,它這個表面有這個毛,一種纖毛,而這種纖毛很硬,所以當這個鴨子吃到嘴裏以後,立即就把它吐出來了,它是不好吃的。但是青草的話它很快就吃掉了。
它們不但不吃稻子,還會幫水稻長得更壯。
稻作生産中,自古就有“渾水稻子好收成”的説法。百十來只鴨子在田裏游來游去,無形中就起到了中耕渾水的效果。
(採訪)謝桐洲:鴨子在田裏面的刺激和渾水作用,水稻的分蘗和根係都特別發達,而且在中期的根量要比一般的多10%到20%,長度也要比常規的要長到10%左右。那個稻子的根係長得好,就是水的含氧量比較好,含氧量好,那麼根就好。這個水的含氧量主要就來自於鴨子的混水,因為按照日本測定,那個混水裏面稻田裏面的含氧量要比清水增加20%。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對於水稻的生長來説,早放鴨子的效益是實在的,它能使每畝稻子的産量增加幾十公斤。
現在雖然養鴨子省心不少,可要想讓小鴨順利上崗,還有幾點需要注意。
(採訪)謝桐洲:剛才我一個朋友打電話來,他那個鴨子放在裏面兩三天,有很多秧都遭了,他問我為什麼?我講一你這個秧比較瘦弱,還有一個你的鴨子和秧苗不配套。
鴨子和秧苗不配套,指的是放下去的鴨子個頭大,而秧苗過小。
(採訪)戴網成:這個鴨子呢,已經有11天了,11日齡了。這個大鴨子如果放到小苗裏面的話呢,它很快就會把小苗全部踩倒了,踩倒了以後呢,這個秧苗就受到傷害,有的也會死掉的,所以不能放苗比較小的地方。
其實,不配套跟前期鴨子孵化時機掌握得不好有關。
零日齡的鴨子要在插秧後的三到五天放,這樣種蛋入孵的時間就要向前推23~25天,因為鴨苗一般在28天左右出殼。如果入孵的時間太早,插秧之後,鴨子已經長得挺大個,就會出現不配套的問題。
要提前準備的工作不止這一項。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放鴨之前,老吳在每塊田邊搭建了簡易鴨棚,因為放鴨在炎熱的夏季,為了防止暴雨和強光的影響,對於小鴨而言,這些棚子還是不能少的。
再有,剛放下去的小鴨子活動區域不宜過大。
(採訪)戴網成:一定要把這個小鴨子先放到初放區裏面,搞一個十幾個平米,那麼它在這個裏面,能夠生活1到2天,能夠知道在哪個區喝水,在哪個區吃料,一定要有初放區。
飼料也要提前預備好。
(採訪)戴網成:在鴨子沒來之前,飼料要把它喂在這個飼料槽上面,鴨子在水裏面遊以後,立即就要吃了,如果吃不到的話,身上毛就會潮,毛潮以後呢,就很容易引起衰竭,就是冷休克。
另外,每群鴨的數量不宜太多,5-6畝的田裏,鴨子數量控制在80~100隻之間,平均每畝也就是在20隻左右。因為鴨子遇冷喜歡打堆,如果一群的數量太多,可能造成一部分鴨子被擠傷。
延陵鎮進行稻鴨共作近十年,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受益。
(採訪)侯水生:這確實從技術方面,它是有這樣的改進,這裡邊就是我剛才説的,只要你給它能夠提供適宜的環境溫度,能夠提供營養豐富的飼料就可以去推廣這樣的技術,這樣可能從飼養上能夠降低成本,能夠降低就是養殖戶的一些成本。
農民受益的不光是成本的降低,還有環境質量的改善。
多年來,延陵鎮的人們減少了農藥和化肥的使用,使得這裡的生態也有了很大變化。一度難見蹤影的白鷺,在沒人打擾的時候,經常三五成群地光顧這裡,為這裡世代居住的人們,帶來美好的生活圖景。
(主持人)人們從野鴨的生活習性中得到了啟發,重新認識到它們的潛質,善加利用,既滿足了人們現在對於有機、綠色食品的需求,也充分體現了取之於自然,造福人類的發展觀念。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責編:劉岩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