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您好,歡迎收看《科技苑》。現如今,人們對雞肉的品味要求越來越高了,所以很多養殖戶把雞放到林地裏散養,這樣,雞肉的味道就會比較鮮美。但,是不是任雞群在林地裏自由採食,風餐露宿就能散養成功了呢?其實,這是遠遠不夠的。真正的散養,特別是規模散養,還需要借鑒舍飼養殖中很多有效的技術措施。咱們今天,就去看看北京油雞的林地散養是怎麼個養法。
頭上頂著鳳冠,下巴長著鬍子,小腿和腳上有一排排的羽毛。黃腳、黃嘴、黃羽毛,一身與眾不同的漂亮打扮,它叫北京油雞。
北京油雞曾經是清朝皇宮的禦膳用雞,2005年被北京市政府認定為北京市優質特色農産品。
(採訪)通過我們測定發現,北京油雞雞肉中,游離氨基酸、肌內脂肪以及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要高於普通的品種,北京油雞的雞蛋裏面卵磷脂的含量也比普通的雞蛋高30%到40%。也就是説,北京油雞不僅營養價值好,另外它還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按理説,像北京油雞這樣的好品種,如果工廠化養殖,讓他們快速生長,效益肯定不差。但在北京市密雲縣穆家峪鎮的一家養殖場裏,這裡的油雞卻大規模地散養在林地裏。
(採訪)散養呢,有以下的優勢。首先,雞可以在戶外活動,可以呼吸新鮮空氣,這個運動量加大,當然對雞的體質有利,體質比較強,不容易得病。其次,這個雞在戶外散養,可以吃到一些青草,一些樹葉還有一些小蟲。
正因為散養的油雞品質優良,所以生長速度雖然比一般舍養或者籠養的雞慢一些,但卻能賣出好價錢。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這散養的好處,大家都知道,可如何做才能真正見效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雞是散放到自然界,但管理上卻一點都不能鬆散,每一步都需要人為的精心管護。您想想,雞在林地的自由活動,並不需要許多人為的幫助,順其自然就好,但除了自由活動之外的起居飲食,卻需要精心安排,是有很多講究的。
王福明,是這家養雞場的副場長,他們在林地裏散養著好幾萬隻北京油雞。眼下,他的養殖場裏又有一批雛雞問世了。
既然是散養,是不是應該儘早把這些雛雞放到林地裏去呢?王福明他們沒有這麼做。在他們的養殖場裏,油雞出生後的頭6周,也就是育雛期,只能老老實實地呆在專門為它們特別準備的育雛室裏。
(採訪)因為剛出雛的雛雞機能發育還不健全,還不能夠適應外界的環境條件,另外也很容易遭到天敵的襲擊,所以我們一定是育完雛以後,才能把它放到室外散養。
從育雛期開始,就要給雛雞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特別是溫度,第一週要達到33到35度。從第二周開始,溫度每週降低2到3度,直到室內的溫度接近室外的溫度為止。如果降溫太慢,不利於羽毛生長,降溫太快,雛雞不適應,還容易生病死亡。
經過6周的培育,雛雞長成了青年雞,生理機能逐漸得到完善,對溫度和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得到了增強。這個時候,王福明準備為它們搬家了,也就是把青年雞放到林地裏去養。不過,在搬家之前,首先要為它們選一個合適的家,也就是説,養雞的林地需要具備一些必需的條件。首先,要遠離交通要道和村莊,這樣的環境比較安靜,也便於雞群的防疫。其次,樹木應該比較高大,枝葉比較繁茂,這樣有利於夏天給雞群遮蔭。
林地給雞提供了一個充分活動的自然環境,但並不意味著就讓雞群風餐露宿,還需要在每一塊林地裏建造一棟雞舍,作為它們夜間休息和躲避雨雪的場所,這是非常有必要的。雞舍要建在比較乾燥、平坦的地方,這樣雨季不容易積水。因為最早住進去的是青年雞,所以,人們又把這些雞舍叫做青年雞舍。
(採訪)從育雛舍往青年雞舍轉的時候,首先做好青年雞捨得準備。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到了轉群這一天,工作人員一大早就開始動起來了,他們在青年雞舍裏放飼料桶,裝飲水器,清潔消毒,一項都不少。
可等一切準備就緒以後,他們卻按兵不動了,大傢伙兒好像忘了給雞群搬家這回事兒。
就這樣一直等到了天黑,王福明他們才開始為轉移雞群忙活起來。
大白天不轉群,為什麼非得等到天黑以後才行動呢?這不是給自個兒找麻煩嗎?
(採訪)為什麼選擇晚上給雞轉群呢,第一個是為了減少它的應激,第二個抓雞的時候比較方便,因為雞不會亂跑。
雞對環境的變化是比較敏感的,但它們和絕大多數動物一樣,到了晚上會進入睡眠狀態,對外界的反應和行動能力也隨之下降。選擇晚上給雞轉群,比起大白天抓精神抖擻的雞,確實可以大大減輕雞群的應激反應,工作人員操作起來也要輕鬆許多!
但不要以為只要是晚上給雞轉群,就不會出任何問題了。這裡面還是有很多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比如在轉群過程中,如何抓雞,也是很有學問的呢。
像這樣抓雞是錯誤的,因為青年雞骨頭比較脆,如果只抓翅膀或者腿部,不僅會使雞産生應激反應,而且很容易造成骨折或者其他臟器的損傷。
正確的方法,應該像她這樣。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無論抓雞還是放雞,都要雙手捧住雞的腹部,然後再把雞抱起來,輕抓輕放。
轉移的時候,還要考慮雞群的養殖密度,青年雞階段,室內每平方米養8到10隻雞。
雞群的規模要適中,理想的狀態是300隻到500隻一個群體。如果同一批的青年雞比較多,就要劃分成幾個群體來飼養,也就是大規模小群體的林地養殖方法。
(採訪)群體太大的話,一群雞在一起,採食、飲水都不容易均勻,這樣,它的體重、整齊度會比較差,就是它裏面雞大的大、小的小,會出現很多比較弱小的雞。
群體過大還容易引發另一個問題,雞遇到驚嚇時很容易炸群,出現互相擠壓、踩踏現象,所以規模一定要適度。
對於這些剛剛完成轉移的雞,新家是個陌生的環境,為了儘快讓雞群適應新環境,王福明他們在雞群轉移之前,就提前做好了另一個準備,就是把飼料事先放進了飼料桶,這樣青年雞一到新家,就能夠馬上吃上飯,喝上水,很快,它們就安靜下來了,這對於緩解因為轉群而産生的應激反應是很有幫助的。
(採訪)在水裏面加一部分維生素C或電解多維,也可以從生理上減少它的應激。
折騰了一個晚上,王福明他們終於把所有的青年雞都轉移到了新家。那麼,第二天是不是可以直接把它們放到林子裏去,讓它們在廣闊的林地裏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採訪)剛到青年雞捨得時候,它還不能適應外界的環境條件,要讓它逐步地去過渡,逐步地去適應外界的條件。
在轉移後的前3天裏,喂料和飲水都應該在雞舍裏進行,這樣對青年雞儘快地熟悉新家,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大有幫助。
三天之後,再逐步地把喂料和飲水挪到室外,誘導青年雞逐漸到外面活動,讓它們逐步適應林地散養的生活方式。
一般情況下,經過工作人員最初三天的引導,大部分雞都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天早上自個兒出去,天黑時再回雞舍棲息過夜。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主持人)走過了搬家和適應新環境這最初的一步,咱們再説説雞在林地裏的吃、住、行。專家認為,林地規模散養,應該散而不放,它不是放任不管的、粗放的養殖,而必須把傳統的散養方式跟現代的飼養管理技術結合起來,才能養出效益。咱們先説説這林地散養雞吃的問題。
林地為雞群提供了較大的活動空間,但因為雞群數量大,光靠林地裏的草和蟲子是遠遠吃不飽的,所以,必須人工投喂飼料。不過,説到喂飼料,不少養殖戶都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只要投喂一些像玉米、麩皮這樣的飼料,或者再加一些菜幫子就行了,以為這樣養的雞才是真正的散養雞或者是柴雞。
(採訪)實際上這樣是非常不科學的,因為玉米本身的營養是不全面的,雞需要的營養物質是很多種,每一種原料有它的營養特點,我們按照現代的營養科學,應該是把各種飼料原糧搭配起來喂,這樣更科學。
規模散養的雞,如果用單一的飼料去喂,雞的生長髮育往往不好,體重長得慢,抗病能力弱,容易得病,甚至影響了成活率。
(採訪)有時候我們見到就是養了四個月的雞,它的體重可能只有兩個多月或者頂多三個月的體重那麼大。如果用簡單的原糧去喂,感覺上好像是省錢了,省飼料了,但實際它的成本是高了,雞長得慢了,生産性能低了。
從科學養雞的角度看,林地規模養雞要飼喂全價配合飼料,這個全價配合飼料主要由玉米、豆粕和麩皮等按照一定的比例科學配合而成,並補充氨基酸、礦物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保證滿足雞在生長髮育過程中對各種營養的需求。王福明他們認為,只有這樣,雞才能長得健康,它的産品品質也才有保障。
説完了林地散養雞的吃,我們再説説住的問題,散養的雞晚上要回雞舍休息,這雞舍內用什麼樣的設施才好,王福明他們曾經費過一番週折,栽過大跟頭。
(採訪)我們現在有兩種雞舍,一種是塑料大棚、下面鋪草料的這種雞舍,另一種雞舍是玻璃鋼、房屋建築模式這種房子,這種雞舍。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剛開始搞散養的時候,他們認為,既然雞群可以在林地裏生活,那雞舍內也就不必鋪設架床,既省事又省錢。可沒過多久,問題就出現了。
(採訪)原來我們把雞直接放到大棚內的土地上飼養,這樣的話,雞一活動,尤其是雞鬧的時候,一應激的時候它炸群,完了以後就塵土飛揚。
刨土和沙浴打滾是雞的天性,再加上雞舍內密度大,活動空間小,這一刨起來問題就更嚴重了。天天生活在這種充滿塵土的環境中,很容易引發雞的呼吸道疾病,從而影響生長髮育,甚至死亡。
後來王福明他們改用竹架床,讓雞在架床上生活,不讓他們在地上折騰,減少了雞染上呼吸道疾病的幾率。但是沒過多久,他們發現,竹架床還是不理想。
竹架的彈性很大,雞又喜歡扎堆生活,時間一長,竹架就被雞壓的變形了。您瞧,這竹條之間的縫隙已經變得這麼大了,雞整天在這上面活動,一不小心,腳便陷了進去,受傷那是經常的事。別説雞了,這麼大的縫隙,人稍不留意,腳都會卡在裏面。
竹架床不理想,王福明他們就改用鐵架床。鐵架床結實耐用,網眼小,雞的腳不會卡在裏面,而且便於清理打掃。
自從安裝上了鐵架床,雞被卡住的現象再也沒有發生了。但在日常巡視中,王福明發現有些雞身上有傷口。
(採訪)在巡查當中,我發現個別雞腿上帶血,還有幾隻雞腿是瘸的,找不著什麼原因?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些雞受傷呢?王福明他們一開始感到十分奇怪,後來經過仔細觀察,終於找到了答案。
(採訪)後來檢查一看的時候,原來是架床鐵絲沒磨平,上邊還帶著雞毛,挂那上邊了,還有血。
原來是鐵架床邊上這些沒有磨平的鐵絲惹的禍。雞天天生活在上面,很容易被刮傷。
(採訪)發生這個問題,我趕緊找人,把那鐵架邊上給弄平,這樣問題就解決了。
王福明他們在後來建造的新雞舍裏,不僅都安上了鐵架床,對於影響雞群安全的細小環節,他們也不輕易放過。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解決了散養雞的吃和住,我們再説説散養雞行的問題。林地規模散養,不是流動的放牧式養殖,一般是固定一塊林地,雞舍也是固定在一個地方。那麼,該給這些雞群多大的活動範圍,是不是想走到哪兒就讓它們走到哪兒?
(採訪)如果不圍網,雞在外面找舒服的環境,哪兒下的都是蛋,撿不回來;第二,做防疫的時候找不著雞,做不全面。
一般情況下,散養雞的防疫是在晚上進行的。由於沒有圍網,有些雞跑遠了,晚上不知道回家,防疫就漏掉了。另外,雞容易走失。
看來,必須給散養雞劃出一定的活動範圍。圍網是個好辦法,但這網還不能隨便圍,多大面積合適,也是有説道的。
(採訪)起初我們養雞的時候,經驗不足,圍網的圈子非常大,也是聽別人説,這個圍網圈大,散養嘛,能吃什麼就盡可能吃點什麼東西,所以放的遠遠的。
開始,王福明他們覺得,讓雞漫山遍野地自由活動,這才夠自然,才叫原生態。但是沒過多長時間,他們發現,圍網面積過大,也是個浪費。
(採訪)對於這個室外的面積,如果説你是在室外有飼喂的話,這個飼喂區的面積一般控制在室內的面積的2倍左右。
運動場的面積,一般控制在雞舍面積的6到10倍。
(採訪)最遠端的距離一般不要超過80到100米,太遠以後,這個雞不會走到那麼遠的地方去,那麼這個場地可能就用不上,就浪費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飼養,雞群就習慣了有圍網的林地生活。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主持人)轉眼夏天又到了,氣溫一天天地提高,雖然王福明他們的雞舍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畢竟比不上樹蔭底下涼快,所以總有少數不安分的雞,打起了自己的主意。
看這些雞,天都快黑了,還不願意回窩,真想把林地當成家了。
(採訪)雞還模倣,有兩隻雞在外面,剩下的雞今天可能增加幾隻,明天增加幾隻,它模倣性特別強,逐漸地好多雞都不回去了,我們最多的時候,80%的雞都不進棚。
所以,每天到了晚上,王福明他們就要把這些在外乘涼的雞轟回雞舍。按理説,散養就是為了給雞群提供舒適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環境。特別是夏天,這麼熱,讓雞在外面過個涼快的夜晚,有什麼不好的呢?可王福明他們卻似乎下定決心,不讓這些雞在林地裏呆痛快了。
(採訪)雞如果在外面過夜,有非常不利的一方面,因為外面可能會颳風、會夜裏下雨、打雷,雞受到刺激比較大。另外也有可能遇到天敵,比方説狐狸、黃鼠狼之類的,回雞舍可以避免天敵。
看來,即使是炎熱的夏天,也不能讓散養的雞在林地裏乘涼過夜。
白天,雖然有高大的樹木遮蔭,但生活在林地裏的雞同樣會受到熱浪的襲擊,經受高溫的煎熬。雞沒有汗腺,皮膚上又緊密覆蓋著羽毛,酷熱會對它們造成嚴重的熱應激,使它們食欲下降,抗病能力減弱。
(採訪)那我們怎麼樣防暑,搭遮陽網,最直接的,尤其是塑料大棚可以把下邊沿掀起來一部分,也是加強了通風。
除了加強大棚通風和搭建遮陽網以外,王福明他們還在雞的吃喝上做防暑降溫的文章,他們為雞群提供了清潔衛生的飲用水,設置足夠的飲水槽,因為氣溫高,雞的呼吸加快,水分蒸發量大,飲水量明顯增加。對於産蛋雞,提供了剛打上來的井水,這樣可以降低産蛋雞體內的溫度。還在水里加一部分多維電解質或者是維生素C,這對於減少雞的應激反應,維持它原有的産蛋狀態是大有好處的。
另外,他們還給雞群投喂青飼料。青綠多汁的飼料營養豐富,適口性好,能促進雞的食欲,幫助消化,既解渴又降溫。
(主持人)您看,這林地規模養雞不能簡單地理解成是粗放的原生態養殖,它既要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品種,合適的林地,同時又要在吃、住等方面參考舍飼養殖中的一些好方法,總之,處處遵循科學的方法,才能像王福明他們那樣,散養出規模,散養出效益。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責編:劉岩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