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蘆筍是營養豐富的高級蔬菜,無論是出口還是作為鮮食産品都盈利可觀。而且,它是多年生的植物,播種育苗一次,如果管理得當,會有十年的收益。光是這一點,就激起了許多農戶種蘆筍的熱情。可蘆筍確實和黃瓜、茄子,小麥、玉米這樣的普通蔬菜或是大田作物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兩眼一摸黑的盲目種植,就很可能會碰釘子,摔跟頭。
當初河北容城馬莊村的村民們也是聽説幾十里以外的農戶種蘆筍掙了錢,才趕過去取了經。
對於新鮮事物,開始的時候大家還是有樣學樣的。可是種了幾年之後,每個人的想法就不一樣了。於是,這蘆筍田裏也就分出個高下了。
同一塊大田裏挨著的幾塊蘆筍地,有出筍稀稀拉拉,荒著長草的;也有像鐵鍋大叔家這樣,整齊劃一,找不出幾根雜草的。
這都是蘆筍,怎麼就能種出這麼大的差別呢?
(採訪)李佔軍:咱們種好了,這三年的成齡筍,一畝地長兩千斤,這個是挺現實的。一點都不過分。但是你管理不好的話,也許只産500斤,也許産300斤,這是一個管理過程。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沒錯,關鍵就在這個”管理”上。蘆筍是皮實,經折騰,可是想要種好,不投入精力,不動腦子在管理上下功夫。那不行。
(採訪)大哥:這管理上面。咱們農民都説這個,十分種地,七分管。
(採訪)劉鐵鍋:像我們村這出現的是什麼呢?他總想著跟種大田作物一樣。就是説種上之後,來年也不用下種子了,種了之後長10年,它都按照大田作物來培養。實際上不是。你別讓它閒著。我到地裏幹活,只是採筍,他不説我到地裏觀察著,我這筍長得怎麼樣。來了我就是採筍,採完了筍多餘的時間我就回去打麻將去,
鐵鍋大叔的意思是,種蘆筍的人不能只是採筍的時候才上心,這功夫還得花在日常管理的點點滴滴之中。
(採訪)劉鐵鍋:颳風原來我們不知道,我們成品筍的要求,筍條順直,結果趕上一颳風怎麼樣,都彎了。按道理來説,颳風,有力量推著它,咱們刮東北風,它得往西南彎呀,它不,它是你刮東北風,它朝東北彎。這個意思,你就得琢磨它,後來我們是怎麼琢磨出來的呢?這就是它受氣溫的影響。迎風的這面它氣溫低,背風的這面氣溫高。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這一根筍上,兩面的生長可並不均衡,背風的一面氣溫高,那一半長得相對就快,結果自然就彎向迎風的一面了。
(採訪)劉鐵鍋:你像這個筍出來了,颳風了,我給它在東北這面戳上一塊硬紙板,結果這個筍他就不彎了。
一塊紙板,就把由風造成的小環境中的溫差問題給解決了。
已經彎了的筍,鐵鍋也有簡便的手法應對。
(採訪)劉鐵鍋:咱們可以在這邊用指甲或是用剪刀,就這樣劃一下。這樣還能正過來。被刮的這面相應輸送營養不那麼暢通了。那邊輸送營養多,慢慢它就正過來了。就是平衡一下。
這都是在實踐中摸索出的經驗。前提是,你得了解蘆筍的習性,得真把心思鋪在種蘆筍上,才能有針對性的發現和解決管理中的問題。所以説,種蘆筍必定是個勤快活,細心活。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主持人)鐵鍋大叔在細節上的精心讓他家的蘆筍田顯得特別出眾。可就是像他這樣有經驗的老筍農,也有特別擔心和頭疼的事。那就是蘆筍的莖枯病。
您最怕的是什麼病呀?
(採訪)劉鐵鍋:種蘆筍最怕的就是莖枯病唄,你看一般像我這塊地,如果上了莖枯病,莖枯病上來之後如果不及時防治及時治療,有一個星期,這秧子就跟著火燒了一樣。它那個樣子就是整個都幹了。
(採訪)大哥:我別的都不怕,就是怕這莖枯病。得了就沒救是嗎?啊,有時剛一發現的時候咱們可以治住它,等到這面積一擴大,沒法治了就。
莖枯病是蘆筍田裏最常見也是最具危害的一類疾病。因為它是真菌性的病害,所以傳播起來速度快,範圍大,根治起來難度極大。對於筍農來説,莖枯病氾濫起來,幾乎是毀滅性的。
這塊去年夏天曾經被莖枯病掃蕩過的蘆筍田,儘管給極力挽救過來了,但是已經元氣大傷。這不,仍然能在一些秧子上發現莖枯病的影子。
(採訪)你看這個是莖枯病的病斑。這是典型的莖枯病的病斑。呈梭形,一開始是灰色的,後來變成褐色。嚴重了之後它能深入到木質部裏面去。你看,這半截莖已經幹了,就是説已經深入到木質部裏面去了。上面的小黑點就是它的分生孢子,它可以隨雨水傳播到其它的好的莖上。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如果病菌穿透表皮,深入到植株的木質部裏面,那這棵蘆筍就算是病入膏肓了。
(採訪)沈山林:莖枯病的病斑當它繞莖一週以後,地上部分就開始枯死,就不能再進行光合作用,産生光合産物了。植物是從維管束裏頭,往上輸送水分養分,韌皮部裏頭往下輸送光合産物,它繞莖一週以後上通下達的這個情況就都完了,不能進行了。所以莖枯病是一種毀滅性的病害,是一種很難治的病害。
這莖枯病還有個特點,就是在新栽種蘆筍的地裏幾乎不會發病。所以很多筍農在種筍的頭三年裏幾乎不知道什麼是莖枯病。但是不發病並不意味著病原體不存在。在自然界裏,莖枯病的真菌孢子會隨著風,隨著雨水在空氣和土壤中擴散,幾乎沒有什麼地方是它們到達不了的。隨著蘆筍生長年頭的增加,只要條件具備,莖枯病就會爆發。
(採訪)沈山林:一開始,病菌的量很小,不能説絕對沒有,它不是在真空,病菌的量很小,這個病還沒有發生出來。種幾年之後,病菌逐漸擴散,。病菌的級數一年比一年積累,加重,病菌越來越多,病害也就越來越重。所以這後幾年的管理就覺得稍微比原來費點勁了。這個病就比較多了。這就是隨著蘆筍種植年限的增加,這種病菌的積累量越來越大,所以病害就多了。
而且一家的地裏得了莖枯病,周圍人家的地裏也跟著一起遭殃。
(採訪)大姐:颳風,刮得滿世界都是。
(採訪)大哥:比方你在我這地裏面轉一個彎,然後再到別人地裏面轉去,我這地裏面沒有這種病沒事,如果有這種病,你就可以帶到別的地塊裏面去。
這個時候,平時在地裏的走走看看的用意就顯示出來了,這眼睛要尖,精力更得集中。咱們一般人在田裏轉上一圈,看著都是大同小異,可這懂門道的種筍人,他們這一趟下來,就得隨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排除隱患了。
(採訪)沈山林:隨著咱們上地裏頭操作,無論你中耕也好,採筍也好,搭架也好,操作的時候隨時觀察,好眼睛,隨時觀察。唉,這棵這有一個斑,梭形的病斑,發現了一個莖枯病的病斑。卡喳把它剪斷了。就是説,你剪斷了那一棵,就等於是你把這一片的菌源,傳染源把它給消滅了。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隨時留心,找到已經染病的秧子,可以趕緊採取措施把損失儘量壓低。可實話説,發現已經有植株染病,就已經是很被動的時候了。
(採訪)沈山林:老百姓他有一個模糊觀念,沒病的時候你叫我費那麼大事幹什麼呀?我上了病再打藥不成嗎?其實這種病,莖枯病,重在防,前頭在防。如果等上了莖枯病再治,顯得什麼藥都不好了。它不好治,這個毛病,是毀滅性的。只能是在沒病的時候防。
沒錯,這對付起莖枯病來,防病要遠重於治病。而化被動為主動的方法可都包含在日常的科學管理中了。
成年的蘆筍秧子能長到一人多高,劉鐵鍋在自家地裏,打了樁子,拉起繩子,等於給蘆筍搭上了護欄。這可不是為了好看。而是為了防止蘆筍倒伏。
(採訪)郭志強:看到了吧,這都是被風刮倒的,看著挺壯的能被刮倒嗎?它現在特別脆,你看,這個這個這都是拿風刮倒的,多可惜呀。
倒伏就意味著和地面的土壤直接接觸,可別小看了這點接觸。這土壤就是莖枯病菌的一個重要的藏身之地。
(採訪)沈山林:其實,莖枯病菌都在這個土面的一厘米左右的土層裏頭。咱們現在搭架栽培,就是防止這個蘆筍倒伏,如果有風雨不搭架,蘆筍啪倒了沾了地了,那莖枯病菌就沾上來了,給它接種了病菌了,接著就上病。看這棵秧子,沒有用架子攏著,它才長了這麼高,這就叫倒伏了,還沒有風雨呢它就倒伏了。腦袋入地了。如果是再加上連風帶雨,它就會這樣,這樣由於風雨以後,把這個病菌都沾在莖上,沾到這個秧子上,然後它就得病了。所以我們現在把它攏起來,搭起架子來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不搭架就會這樣。
這防倒伏和防莖枯病竟然還有這麼大的關係。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那像鐵鍋大叔這樣來回在地裏中耕除草,也能和防病沾上邊嗎?
沒錯,不僅沾邊,關係還不小呢!這中耕除掉地不僅是雜草,還有那些直接由種子萌生出來的實生苗。
(採訪)沈山林:它要結種子的,它結的這個種子成熟了以後,會落到地下,落到地下就自生自長,就長出這麼樣一個小苗來這叫實生苗,就是由種子直接生的苗。這個苗它可有很大的破壞作用是什麼呢?它和地面接觸的近,它首先感染莖枯病。然後,它的莖枯病的病菌再感染成株。所以現在我們中耕不是光為了除草,一個很大作用是為了把這個實生苗除掉,減少莖枯病的間接侵染源。
這個“實生苗”可不是咱們種到地裏的種苗。咱們種下去的種苗是用消過毒的土壤培養出來之後,再移栽進田裏的。它們從根源上就是健康的。
可落到地裏的種子,在小苗一鑽出土的時候就已經和大田的土壤接觸了,這一接觸也就讓它成為身帶病菌的潛在傳染源了。
(採訪)沈山林:這個蘆筍苗就是傳播莖枯病的媒介。所以現在我們經常中耕,除了除草的作用以外,就是老蘆筍地把實生苗消滅了,減少了它的傳染媒介。
您瞧,這不就是日常管理中的小細節決定成敗嗎?
另外,像莖枯病這種真菌病的孳生,受濕度的影響極大,所以,這水的控制也就得同樣到位。
(採訪)沈山林:蘆筍澆水,澆到埂的一半,就是説,畦裏面是濕的,這個埂,蘆筍的根係,根盤這一塊是幹的。
澆水澆到壟的1/2,也就是説壟背下部的一半是濕的。壟背上部還保留有一半是幹的。
(採訪)沈山林:因為莖枯病菌的發育繁殖需要濕度。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用水泡著之後,如果有莖枯病菌的孢子沾上,遇到濕度它就發芽,它就繁殖,莖枯病菌就上來了。如果咱們這樣起壟呢,這是乾燥的。莖枯病菌即便是有了,但這是乾燥的,它也發不了芽,它也繁殖不了。
(採訪)劉鐵鍋:咱們這邊它地面都是幹的。這邊埂咱們始終沒有澆上過水去,它老是幹的。地面幹了以後,它濕度達不到,病菌傳染相當的困難。
水被限制在壟和壟之間,這就保證了蘆筍的莖部是乾燥的。少了水,莖枯病菌自然就沒有萌發的機會了。
您瞧,搭架,中耕,澆水,看似簡單的田間管理,其實每一步做到位了,都是對莖枯病最好的預防。這積極防病的觀念應該成為咱們筍農的一種習慣。即使是用到藥物,也要用到蘆筍發病之前,把這藥變成預防藥。
(採訪)沈山林:涂莖的效果是無公害栽培的一項避病栽培,防病栽培的一項重要措施。你看,它這個秧子已經放得長一點了。剛放秧的時候,蘆筍出來這麼高的時候,50倍的多菌靈,兌到盆子裏,戴一個膠皮頭套,綁一塊海綿,沾了藥之後,就這麼一抹,兩三天抹一遍,抹到它擬葉開始一長,就抹不了了,就結束。第一次是春季放秧的時候涂一次莖,第二次是咱們到了八月份清園的時候把秧子清了,再除莖再留母莖的時候再涂一次莖。有這兩次涂莖,解決很大的問題。減少你很多次噴藥。
(採訪)大哥:打三遍藥,也比不上這一遍抹。
(採訪)沈山林:對,這種藥應該是無公害藥,允許用的藥,這是其一。再有就是為什麼這個藥是放秧的時候涂莖。過幾個月後再採筍,也就沒有殘留了。
您看,這管理到位了,不但防病的細節做到了,而且蘆筍也能長得更健壯。這麼一來,這個病害也就被限制到最小限度了。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主持人)其實治莖枯病説到底就是,第一減少病原,第二就是讓蘆筍長得壯壯的,提高它的免疫能力,再就是把周圍的條件儘量打造得讓病菌無法見縫插針的鑽空子進來。
不知道您注意了沒有,咱們剛才講的莖枯病防治的事情,都是在日常的田間管理中完成的,使用的是自然溫和的手段。
而對於其它的蟲害病害,也建議大家儘量用比較自然得的手段解決,因為這都牽扯到一個無公害化的問題。
比如説,對付蘆筍田裏的薊馬,有蘭板。
對付更大個的蛾子螻蛄,殺蟲燈就派上用場了。一盞殺蟲燈就可以解決??畝地的問題。
(採訪)劉鐵鍋:蘆筍本身在蔬菜當中,它就算是一種高檔蔬菜。高檔蔬菜本身從管理上來説,就和一般的蔬菜管理水平不一樣。你就得要下功夫,下功夫管理。
從觀念,管理和精細程度上來看,鐵鍋大叔都正在向著無公害化看齊。
(採訪)劉鐵鍋:如果有農藥殘留,你菜裏面的東西再好,如果説農殘超標以後,你等於就是廢品,一分錢都收入不了!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對於蘆筍無公害化種植的感受,鐵鍋大叔表達得很直接。
作為産品被收購的蘆筍是分等級的。而正是管理中的細節保證了蘆筍的高品質,也就保證了他家蘆筍田中的穩定收入。
(採訪)陳建青:筍只要進我們工廠,我們第一道工序就是進行農殘檢測,如果説檢測出農殘超標,我們拒收。不管蘆筍的形狀多麼好,多麼合格,只要農殘超標,我們一概不加工。
(採訪)沈山林:這個檢測是十分嚴格的,有一點農藥殘留,人家都拒收。所以對基層的生産蘆筍的要求也就同樣嚴格,生産的蘆筍萬一齣現問題,最終會追溯到種蘆筍的人。
種蘆筍的農戶沒人收你的,你種蘆筍賣給誰去呀?那不也就完了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所以現在這個無公害化從最基礎的基礎做起,從種蘆筍做起。我種出來的蘆筍就是無公害的,無論你怎麼加工,出口到歐盟都是合格的。這樣國家的聲譽好了,加工廠賺錢了,老百姓種了筍也有地方賣了也能賺錢了,對這個産業也能帶動起來了,這就又是個良性循環了
這麼看來,蘆筍的收益並不直接體現在出筍的總量上。而那些細節可能才決定了成敗。在筍的規格和品質,尤其是“食品安全性”這種並不直觀的環節上,可能才決定了你的蘆筍田是不是在賺錢。
(主持人)種植蘆筍的效益確實客觀,可這些效益一定是和科學管理直接相關的。蘆筍的質量安全一直是一個敏感的指標,如果農戶們沿用傳統的思路,過度依賴化學的方法來防治病蟲害,就可能危害到蘆筍的産量和品質,也就直接危害到自己的經濟收益了。所以説,種蘆筍,還是要先把眼光放長遠一些。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責編:劉岩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