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啊,跟大夥説説兩種蘑菇,一種是雙孢菇,還有一種是猴頭菇。這個雙孢菇怕冷,北方種植,一般冬天都出不了菇;而猴頭菇呢正相反,它怕熱,所以夏天一般都不長。而山東一些種菇的農戶,偏偏在別人種不出來的時候種出來了,人家都沒有的時候我有,那行情,火。
雙孢菇很多地方都種,但因為不耐凍,一到冬天,農戶們就閒下來沒事幹了。可在山東東營毛坨村雙孢菇養殖基地,越是數九寒天,外面冰天雪地的,農戶們越是忙活得熱火朝天。技術員王國孝告訴記者,這裡冬天能出菇的絕招,就在於這個大棚與眾不同。
王國孝:這些棚是半地下模式的,保溫效果是比較的好,現在在冬季,棚內的溫度一般保持在14度左右,是非常利於這個雙孢菇在冬季出菇。
乍一看,這也普通嘛,沒什麼不同呀,其實它和常規棚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因為是半地下的,和外界的空氣熱交換少,所以冬天棚內溫度高。
崔長玲:菇農啊,他都認為冬季這個雙孢菇休眠,不出菇,這是它的特性,實際上它不是這麼一回事。就像咱今天看的這個棚,現在長勢都非常不錯,為什麼呢?就是説給它創造了一個適合它生長的環境。
山東省食用菌協會的崔老師,負責指導基地的生産。他説,北方種植雙孢菇的模式,一般都是從南方福建一帶引進的。但由於南方和北方的氣候條件不一樣,所以,要想在冬季出菇,就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要因地制宜。
崔長玲:現在大面積種菇的,都採取了一個高架棚模式。到南方啊,你像這個高架棚啊,正好適合它的生長,到了北方呢,再利用這樣的高架棚,這個溫度達不到,它就不能生長了,就像我舉的例子一樣,到南方,現在可以穿一個襯衣就行,到北方還要穿棉襖。
為什麼高架棚溫度達不到呢,是因為棚在地上,通風的量大,就不容易保溫。為了能讓這種栽培模式適應北方的氣候條件,崔老師他們首先對菇棚進行了改進,目的就是給大棚增加保溫措施。這第一個措施,就是棚內地面下降,同時,大棚的高度也降低。
崔長玲:怎麼做呢,就是挖這裡面的土,就取60公分的土,正好築起這個,築到1米7左右的墻來,正好。因為這個土質呢,不行,所以説呢,是用磚壘的,但是凹下這一塊去呢,也為了保濕,也為了保溫。
土質好的地方,就可以用棚裏挖出來的土,直接築大棚的墻,這種土墻,不僅保溫效果比磚墻好,而且建棚的成本也大大降低。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為什麼要強調挖60厘米深呢,因為太深了,通風效果不好,太淺了呢,保溫效果就差點事。這種棚,外面看起來挺矮的,但裏面的棚體,實際可以達到1米8高。
大棚的第二條保溫措施呢,就是棚頂蓋棉被。
崔長玲:棚頂蓋一層塑料布,上面還要蓋一層草,你像麥秸草啊、稻草啊還有咱們的雜草都行,蓋上以後再蓋上一層塑料布。這種情況下呢,冬天也凍不透,氣溫高的時候,曬不透,它既能降溫,冬天還能保溫。
因為雙孢菇生長不需要光,蓋上厚厚的棉被,大棚被裹得嚴嚴實實的,棚裏面暖暖和和的,正適合雙孢菇的生長。
大棚的構造因地制宜了,接下來,崔老師他們在床架的設計上,又進行了改進。
崔長玲:這個棚的設計啊,就是説不要超過4層,一般情況下,3層就行。
南方的高架棚,一般都種7、8層。這種高層的棚,一個是不容易保溫,另外,操作起來也不方便。
崔長玲:因為栽雙孢菇要覆土,要往上上料,再説呢,噴水啊、管理啊、採菇啊,能造成很多的誤工。
為了更經濟實惠,他們乾脆把最底層的架子也省了,直接把雙孢菇種到地上。
比方説,種3層蘑菇的,只要搭2層架子就行了。
一開始,農戶還不接受,認為雙孢菇直接栽在地上不通風,怕蘑菇不長。為了讓老百姓信服,崔老師專門做了對照試驗。
崔長玲:就是這半邊棚,用的架子,往這兒都沒有用架子,結果呢,這個地下的長得要比上面的還要好,你看,都非常密,你往西一看都非常密。並不是説這個不行,就是説沒必要,它效果是一樣的。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試驗表明,雙孢菇種床上和種地上,品質上沒什麼區別。
崔長玲:我這幾年的經驗啊,在地下這層要比上面這個還要産量高,為什麼呢?地下灌水的時候啊,這個料沒有水分了,可以往裏灌水,還增加它的水分,上面這個它灌不進水去。再一個本身這個地它就有水分,是吧,它吸收地中的水分,所以説呢,地上這一層呢,比這幾層的這個産量還有所提高了。
菇棚、菇床經這麼一改進,不光省事,還省錢了呢!不僅冬天能出菇,産量也比搬到北方的高架棚的提高了,你説何樂而不為呢?
崔長玲:現在這個産量早種的特産32斤,就是説達到30斤沒問題。
雙孢菇生長需要新鮮的空氣,地上的高架棚,通風的時候,進的風就比半地下的量大,所以,床上的水份蒸發得也快。
國教授:很多地方,現在可以説就是絕産,冬天生産,就是絕産,最多的也就是3、4斤的産量。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吧。可光有産量還不行,反季節栽培,要想賣上好價錢,蘑菇的品質更重要。
崔長玲:這個蘑菇品質的好與壞啊,最關鍵的一個問題,就是料的發酵。
什麼,發酵最關鍵?可料的發酵和長出蘑菇,隔著好幾個環節呢,為什麼説發酵是關係雙孢菇好壞的關鍵呢?
崔長玲:實際上發酵呢,這個目的是什麼呢,就是料的腐熟和殺菌、殺蟲。
發酵之所以非常重要,原因有兩條。第一條,種雙孢菇,必須用熟料。
崔長玲:因為雙孢菇菌絲不能分解未經發酵的培養料,就是説生料的營養它分解不了,吸收不了,它轉化不了。
菌絲如果營養不良,産量自然高不了。
崔長玲:第二個問題,病蟲害又來了,是吧,發酵不好的時候,也有這個雜菌,也有蟲。
雙孢菇是栽培在床上的,不像其它菇類是用菌袋裝的,菌袋就可以密封後,高溫高壓殺蟲,滅菌,而床上的料是暴露的,所以只有經過充分的發酵,才能杜絕病蟲害。
崔長玲:為什麼現在雙孢菇好多菇農往裏噴藥,你就噴再低毒的藥,再可以國家不禁止的藥,它也是一種藥。它對蘑菇沒有一點增産作用,只是增加它的藥殘。
一旦檢測有藥殘,您就賣不出去。所以説呢,這個前期發酵工作,一定要做好,不然就沒有補救的措施。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那發酵的時候,具體要注意點什麼呢?
崔長玲:一般情況下,這個料溫要求達到70度以上,然後呢,保持三天,之後呢,再進行翻堆,翻堆以後呢再重新建堆,這樣連續三次,也就是説三個70度以上的三天。
翻堆的目的呢,是為了發酵均勻,但有些農戶翻堆時,往往流於形式。要麼溫度沒到就翻了,要麼翻得不均與,結果造成發酵不徹底。
王國孝:這個是根本不需要打藥的,我們前期的工作做的非常充分,後期基本上就是那個噴噴水、通通風。
正因為前期做得到位,所以這裡的雙孢菇不僅産量高,而且品質好,在全國雙孢菇生産走下坡路的時候,毛坨村的雙孢菇卻走出了國門。像基地今年春節前上市的這茬雙孢菇,是2008年12月1號蓋的土,出了正月,就收了3潮菇,因為棚內溫度高,一直可以收到5月份。
王國孝:春節的價格是在5塊以上,平常是那個2、3塊錢,這樣的話,經濟是非常的划算。
張書記:一般就是從9月份到10月份這個階段出菇,那個時候呢,它價格比較偏低,正到了春節前後價格高了,整不出了,老百姓急得不行了。我們就解決這個問題,光這個年前、年後出這麼幾天,要增加他一半的效益。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毛坨村的菇農呢,是把夏天出菇的雙孢菇種到了冬天,而山東青州彌河鎮的閔憲嶺呢正相反,他是把冬季出菇的猴頭菇,種在了夏天,怎麼實現的呢?猴頭菇不是怕熱嘛,老閔就讓猴頭菇住到了冬暖夏涼的防空洞裏。
防空洞裏栽培蘑菇,這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猴頭菇是比較珍稀的菌種,能實現反季節栽培,效益就更顯著。
閔憲嶺:那夏天的效益是比冬天的高,效益那是比這個正常生長效益高出一半來。
老閔説,用山洞種猴頭菇和用大棚種比起來,冬天不用升溫,夏天不用降溫,投入少,成本低,而且,風吹不著,雨淋不著,一年四季洞裏的溫度都保持在15~19 之間,非常適合猴頭菇的生長,天天都能出蘑菇。
閔憲嶺:夏天是天天出菇,夏天和冬天是一樣的出法,因為洞裏就是和恒溫一樣,這裡面不分春夏秋冬,我這裡面,一年四季不讓它閒著,總出。
雖説用山洞、防空洞栽培猴頭菇,能夠做到週年生産,但山洞和山洞還不一樣,有些就不能用。
崔長玲:南方、北方各地的山洞啊,不一樣,同一個地區的山洞,原來的人防工事,它的構造是不一樣的。有些山洞它這個自然的通風非常好,比較乾燥。有些山洞常年滴水,就是人為的通風,它也排不出去,像這類山洞不能搞這個猴頭栽培。
用來栽培猴頭菇的山洞,最好有兩個出口,這樣,自然的通風條件好。如果只有一個出口,洞裏的潮氣就不容易排出去,不利於猴頭菇生長。
不過,要想利用山洞,在夏季種出品質好,産量高的猴頭菇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老閔憑他種植30多年猴頭菇的經驗,總結出幾招。首先呢,是這菌袋的擺放方式。
閔憲嶺:我的種植方法按照那種原始的,它的生長環境那個條件給它創造,所以擺這個菌墻吧,距離比較遠一點,不像別人那麼密,都對口出。
什麼叫“對口出”呢,就是擺放菌袋的時候,要一反一正地擺,讓前後兩面墻的猴頭菇對著生長。為什麼要這麼擺呢?因為老閔發現,在原始森林裏,自然生長的條件下,如果在一顆樹上發現一個猴頭菇的話,那麼在它附近的對面樹上,一定就能找到另一個猴頭菇,所以,猴頭菇也叫對口菇。
閔憲嶺:它可能袍子粉彈射的原因。
老閔根據這一自然現象,模擬猴頭菇自然生長方式來種植,效果還真是不錯。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菌類生長好壞有三大因素,溫度、濕度、空氣。因為山洞裏恒溫,所以溫度就不用咱操心了,要想種好猴頭菇,關鍵是通風和濕度兩方面要控制好。
閔憲嶺:山洞主要是通風是大問題,濕度在山洞也是比較難做的一個事。
通風呢,是為了換進新鮮的空氣,但老閔説,大多數菇農們理解的通風,卻存在一個很大的誤區。
閔憲嶺:食用菌就怕這個風,它是需要新鮮空氣,所以説通風我認為應該説成是換氣。換氣的意思呢,就是把這個氣吧,叫它流出去,流動比較慢。
猴頭菇剛長出來的時候很嫩,如果有風吹進來的話,都能把猴頭菇吹乾,這樣就長不出刺了。猴頭菇光有頭不長毛,禿瓢,這就屬於畸形菇了。
為了避免風直接吹進來,老閔在洞口挂了一個塑料門簾,這樣,就可以降低風速,起到一個緩衝的作用。可即便這樣處理了,挨著過道的猴頭菇,也難免不被風吹著。
閔憲嶺:這就是由通風造成的一種病,因為風有速度,你感覺到風了,它就能出現這個情況,猴頭剛出頭的時候很嫩,一見這個風,完了就不長刺了。像這個,風一吹以後,根本就形不成菇了,像這個,皮都幹得發亮了。到了裏面就行了,往裏邊一點就好了。
通風,一個作用是帶進來新鮮的空氣,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排濕,讓洞內的空氣流動起來,蒸發掉一部分潮氣。但是夏天,什麼時候開門通風是非常有講究的。
閔憲嶺:到了夏天,外面的空氣那個濃度低,裏面濃度大,外面空氣輕不容易往裏走,那就必須是夜間通風,不能白天通風,你白天通風,根本外面空氣進不來,進來點吧,不等到跑到裏面的風就成水了。
白天,洞裏洞外溫差大,一通風,冷熱空氣一交流,就凝結成水了,本來洞裏就潮濕,通風不正確,濕度反而更大了。
閔憲嶺:因為外面的空氣30多度,裏面才10來度,進來以後,馬上就能變成霧氣,那就證明還是100%,基本上就和瓢潑大雨那種水分了,全是水。
崔長玲:因為它刺很長,裏面含水量過大,它就很容易出現那個腐爛現象,發黃、變黃,腐爛現象。
所以,夏天通風,最好是在晚上,這時,外面的溫度降下來了,內外溫差不大,效果就比較好。
閔憲嶺:得8點鐘以後吧,溫度多少低一點,看看低一點就開始通,通到4、5點鐘。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那洞裏的濕度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水平,就算通風合適了呢?
崔長玲:這相對濕度必須達到90%左右,你像低於70%它很難形成這個菌刺。
閔憲嶺:因為這個猴頭菇,它必須得在這個80以上的這個濕度下,這個刺才能長得比較正常。
除了風吹著會産生畸形菇外,洞裏濕度低,空氣乾燥也會産生畸形菇。
閔憲嶺:幹了也是跟風一個道理,風一吹它自然就是幹,比如説濕度很大的時候,吹風就差一點,要濕度小,見風就形成禿就厲害。
太濕了吧,猴頭菇爛,太幹了吧,它又不長刺。就差這10%的濕度,實在是不好把握。可老閔有辦法,一個是憑肉眼看。
閔憲嶺:我這個山洞要是這個空間看啊,要是50米要有能見度的話,完全就行了。要是霧氣大的話,有10來米都不行。
在控制濕度方面,他還有一個更直觀的土辦法,我們姑且叫它晾衣指數。
閔憲嶺:要晾上一件衣裳的話,要是有兩三個小時就能見幹的話,你就得往上噴水啊,要是半天能幹的話,那你就必須得噴水。你要是這件衣裳一天不變樣的話,不用噴水,還得趕緊通風,把潮氣得往外蒸了。
濕度如果能保持在90%左右,猴頭菇就能正常生長,無論形狀啊,還有毛刺啊,才能達標。一等的猴頭菇,刺都能長到2厘米,完全耷拉下來,怎麼樣,看起來是不是跟真猴頭很像啊!
因為老閔對通風換氣,還有濕度的把握上,經驗比較老道,所以他這個山洞裏,猴頭菇的産量都能達到100%。
閔憲嶺:100%就是一斤幹料能出一斤菇。我這個菌袋吧,在沒菇之前,也兩斤半,等出完菇之後呢,能達到四五兩吧,四兩沉左右。一般的你看,他們袋子扎完以後往外一扔,跟原來的還差不多少。
正因為有了科學的管理,所以才做到了物盡其用。
毛坨村的技術人員,抓住雙孢菇怕冷的特性,通過採取保溫措施,實現冬季出菇;而老閔呢,是抓住猴頭菇不怕冷怕熱的脾氣,想辦法在山洞裏涼快度夏,做到週年生産。應對這一冷一熱,成功實現反季節栽培,靠的都是科技來過招。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責編:劉岩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