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陳勇 田鵬 朱昌俊
在安全領域赫赫有名的“海恩法則”説,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後,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
7月5日9時36分,北京地鐵4號線動物園站扶梯突然逆行,導致一名13歲男孩死亡,30人受傷。這起事故撕開了電梯的最安全“交通工具”的外表,全盤剝開後,電梯成了“危機四伏”的物品。
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電梯市場和生産基地,但在銷售瘋長背後的故事卻顯為人知。本報記者通過對北京市電梯行業走訪調查發現,除了市場無序競爭和走過場的維保之外,行政部門監管不力,行業機構參差不齊,潛規則肆無忌憚也是主要誘因,使得原本安全的電梯,變得千瘡百孔。“電梯事故看似偶然,實則必然。一旦發生問題,就會危機四伏。”北京市電梯商會會長繆步升説。中國有160萬部電梯,北京有13萬部,如果還不對電梯行業進行整頓,那麼未來如何演化,已經有跡可循。
壟斷
“只要5天,交納900元培訓費,外加160元食宿費,再經過一次走過場的考試後,就可以拿到《特種設備操作證》。”一家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北京市電梯企業負責人説。行業準入門檻低,交錢就拿證,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幾乎每隔一兩個月,這家公司都會收到北京市特種設備行業協會發來的各種培訓輔導班的傳真。每個班的培訓費含食宿大約1000元,價格比外面的培訓機構要高出三四百元。
在北京,特種設備行政許可鑒定評審機構包括北京市特種設備檢測中心和北京特種設備行業協會兩家。有此資格的也只有此兩家,前者屬於北京市質監局直屬機構,後者也與北京市質監局有千絲萬縷的聯絡。這兩個機構在同一幢樓中辦公,而北京各區縣的特種設備檢測所則屬於檢測中心的下屬單位,有180人左右的規模,後者則只有十幾人,兩者加起來不到200人。而這200人則壟斷了特種設備行業(包括電梯)評級、檢測、驗收的巨大市場。“一個是(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兒子,一個是女兒。”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説。
“不去吧,到時候驗收和檢驗時給你穿小鞋,去吧,一年下來各種活動把你折騰得沒完沒了。”上述電梯企業負責人説,“做企業的,誰都得罪不起,不如花錢買個平安。”
除電梯檢驗員培訓輔導外,北京市特種設備行業協會還負責其他八大類培訓,如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起重機械、客運索道、大型遊樂設施、廠內機動車輛等作業人員的培訓,培訓金額從幾百元到數千元不等。此外,協會還設有理事會,只要公司交納一定費用,就可吸納為會員或者理事單位。
前述企業負責人表示,入理事會一般都是看重協會和局裏的關係,而且協會的負責人也是主管部門退居二線的領導,如秘書長陳寶梅,原來就是原宣武區的副局長。雖然退了,但畢竟關係還在,可以幫忙的地方比較多。
“無非就是買個人情。”多家受訪的電梯企業負責人表示,入理事會,基本都是看在驗收和檢驗這塊,否則誰也不會去搭理。
北京市特種設備行業協會辦公室蔣主任介紹,協會成立於2002年,隸屬於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特種設備監察處下,屬於社會團體,收支兩條線,所有收入全部上交于市財政。
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宣傳教育中心趙凱表示,只要是局下屬機構,所有的都可以在質監局官網上查詢。
但本報記者在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的機構設置裏並沒有查到該協會。對此,蔣主任表示,他們也不清楚為什麼查詢不到,如果有疑問可以詢問市局。
截至本報發稿前,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還沒有任何回復。
北京市電梯商會會長繆步升表示,局裏將檢驗、評審驗收這塊授權給了協會和北京市特種設備檢測中心來做,非常不合理,這是一個壟斷。“要把這塊放開,電梯檢測檢驗機構應該社會化,這樣透明度高點,也會遏制一些隱性問題。”
北京市一著名電梯企業負責人表示,檢測機構社會化這個問題在系統內部已經呼籲很多年,但始終無法前進,最關鍵問題是檢測機構的“隱性”問題太多,利益糾葛太深。
行業潛規則
為什麼檢測機構不能社會化?北京市特種設備檢測中心副總工程師韓再學直言,目前市面上各種培訓單位多,培訓市場不規範,魚龍混雜,什麼人都可以講課,沒有統一的機構和組織。“報名沒有門檻。培訓也不需要在學校進行,只是在質監局組織的考試前兩三天集中培訓,然後帶到電梯現場去實踐一下。”韓再學説,現在電梯維修工是由社會上的學校來進行培訓,學費在五六百元,培訓得也不到位,很多學校都沒有自己的培訓基地,沒有條件集中學習和培訓。報名後,學校會給學員書籍和資料,學員自行學習,考前再集中培訓。
他認為,電梯事故出來後,維保企業雖然有一定責任,但也給培訓市場敲響了警鐘,一定要對這個市場進行整頓,使之正規化,否則良莠不齊的機構培訓出來的操作員會帶來更大的隱患。
此外,據業內人士透露,兩家有資質的檢測機構檢測人員的“吃拿卡要”已成為業內公開的“秘密”。北京一位電梯維保企業負責人也大倒苦水,他直言,原本以為只要專心做維保企業,就沒有那麼多枝節,幾年下來感覺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首先,評級時,無論什麼級一項就是5000元~8000元,三項下來就2萬多。2008年前,評級沒過的復試還要交錢,後來在企業聯合反對下,復試才免了費用。“別看A級很高,實際都可以操作,電梯維保只是準入門檻高,實際操作貓兒膩太大,只要有錢,什麼級別都可以拿到。”上述電梯維保企業負責人説。
另外,每次兩家機構的檢測人員來了,企業都要準備100元至500元不等的紅包,有的甚至在千元以上,這還不包括逢年過節送禮和平日吃喝玩樂的費用。不然,檢測人員就到處挑毛病,即使你做到位,依然也會被指出各種問題。情況嚴重的會影響公司業績,損失客戶。“要錢給就是了,不如花錢買個平安。”該負責人表示,公司每年光這塊的招待與紅包費用最少要準備30萬~50萬元人民幣。
不過他認為,北京這塊在全國算是做得比較好了,檢測費只收1000元,在外地,一部電梯安裝檢測數萬不等,最離譜的是安徽和河南。
上述維保企業負責人説,按照北京13萬台電梯計算,一年的檢測費就為1.3億元。這個還只是賬面上的賬,如果加上紅包,按照306家維保企業來算,這200人一年創造的收入最少在3億元人民幣以上,而這僅僅是八大類中的一項,還不是全部。
這一説法得到質檢系統官員證實,東南某省質檢系統特設處官員坦言,檢測人員在驗收和檢測時收受紅包確已成為一個慣例,一般都以午餐補貼和晚飯補貼形式發放,一次大概在300元左右。
他透露,事實上國家質量技術監督總局對於檢測機構社會化這一問題也討論過,但最後沒有推行,原因是在考慮責任和風險。“一旦放開社會化,就會出現利潤,也會滋生問題。”
北京市電梯商會會長繆步升説,其實電梯出事是經常的事情,這次實在是壓不住了。其實這是通病,一直存在。“目前北京現有檢測人員不到200人,電梯13萬台,如果全部按照國家流程檢測,根本人手不夠,走過場的檢測已是業內公開的秘密。”
目前國內生産的電梯大部分能夠達到國家標準,但電梯行業存在惡性價格競爭,産能過剩。一些廠商出了所謂經濟型電梯,經濟型電梯與正常的電梯相比,有些功能就被減掉了。例如電梯的“到站鐘”聲沒有了,本來應該顯示“正在維修”的字樣也不顯示了。功能被簡化,價格下來了,隱患也必然增加了。
瘋長的市場
電梯服務在中國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而高速增長是在改革開放以後,且每年以15%的速度在增長。有數據顯示,到2020年底,中國電梯數量預計將達到200萬台。
多位接受本報採訪的北京電梯企業負責人表示,電梯業最好的光景在1998年到2001年,2001年以後隨著外資品牌的大舉入侵,國産品牌的電梯企業的好日子開始消失,如今已經大不如前,許多小企業都被迫退出行業轉投其他。
資料顯示,目前北京市可以進行電梯安裝、改造、維保的企業共有306家,其中A級企業113家、B級企業152家、C級企業41家。
但近年來,隨著中央政府和各地加大對安居工程建設,電梯採購金額快速攀升。特別是受到政府4萬億元投資影響,各地基礎設施項目以及保障性住房建設速度加快,電梯採購大單頻出,電梯採購駛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時期。
北京市中豪機電設備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安學江表示,房地産業的火爆和政府採購項目日益增多的情況下,讓市場的競爭更加瘋狂。
根據《政府採購信息報》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公開發佈的政府採購電梯總金額突破20億元,其中1000萬元以上的電梯採購大標超過30個,創近幾年來電梯採購額新高。
2010年,每個月電梯公開招標項目都在80個左右,多的則達上百個,其中大部分項目都與政府擴大內需政策相關。除了安居房電梯採購量較大外,醫院、學校電梯採購項目較多,成為電梯採購中不可忽視的另一支重要力量。
北京某著名電梯企業負責人説,許多電梯企業把政府採購市場看成一塊“大蛋糕”。“如果一個企業能夠在政府採購市場立足,就會大大提高自身品牌知名度,同時企業在政採市場的成功,也會對企業參與其他項目的投標帶來積極的影響。”
北京市特種設備檢測中心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專家表示,中央“十二五”規劃中,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加快棚戶區改造,發展公共租賃住房,將成為近幾年政府力推的重點工作。這意味著,未來幾年我國保障房電梯採購需求仍將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
相關組文:
足下隱患:國內電梯製造維護等環節存隱患
爭議深圳地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