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價追蹤:過度競爭致藥企提高藥價通關

2010年06月06日 14:40  新華網 我要評論

  新華網哈爾濱6月6日電 “一個電影院如果只有10個座位,放進去100個人,必然有人站著有人坐著。”一名藥品銷售行業的業內人士近日披露,在眼下佈局不盡合理的醫藥領域,為了爭得市場上有限的“座位”,一些企業不惜成本打通各種“關節”,而這一過程無疑是通過提高藥價來實現的,最終“埋單”的還是廣大患者。

  産能過剩導致惡性競爭

  國內一名在醫藥行業經營了近20年代理業務的人士表示,由於藥品分類十分複雜,因此對藥品價格問題很難一言蔽之。對於藥品出廠價與零售價相差較大的問題,他認為重要原因之一是行業佈局不合理,産品原料重復生産,産能過剩,“産品生産批准文號批給若干家生産單位,必然産生激烈的市場競爭”。

  以藥品市場上常見的注射用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為例,這是一種抗生素針劑。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是藥品的化學名,上市銷售的則是被生産廠家包裝成不同商品名、不同劑量的藥品。

  記者向一名業內人士詢問哪有藥廠生産這種藥,他回答説:“那可太多了,全國到處都有,市場競爭很激烈。”

  果然,記者在網上搜索“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發現,國內河南、湖北、四川、海南、重慶、江蘇等很多地方均有廠家供應這種藥品,其劑量也分為0.75克、1克、1.5克、2克、2.5克、3克、4克等數種規格。

  記者對此進行了實地走訪。記者首先來到位於哈爾濱市中山路的一家醫藥連鎖店,以12元一支的價格買到了一支劑量為1克的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這是山東一家藥業公司生産的。

  隨後,記者拿著這支藥來到鄰近的黑龍江省醫院,向三樓藥局工作人員詢問這種藥,一位男性工作人員看了看藥品包裝盒説:“我們的藥不叫這個名,規格也不一樣,是4克的,40.4元一支。”

  對於這種現象,這名不願被披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説,國外一般會限制同類藥品生産企業的數量以控制行業規模,合理佈局,而目前在我國的藥品生産領域,産品生産批准文號會批給若干家生産單位,使得企業陷入重復投入産能過剩局面,惡性競爭的結果必然導致一些涉及藥品準入、流通環節的腐敗。

  “非透明”環節致藥價走高

  一位業內人士説,在醫藥行業的惡性競爭中,為了讓自己的藥品到達臨床終端使用者——患者,擁有開方權的醫生是個關鍵環節,必然會導致醫藥行業的零售、批發企業與醫生産生利益關係。

  他透露説,在業內,醫生處方提成通常被稱為“提單”,也就是處方費用。在出廠價與零售價相差懸殊的藥品品種上,醫生處方提成一般在零售價的30%-40%,高的能達到50%,醫藥代表也就是銷售人員的提成在3%-5%。

  其實,除被人們所熟知的藥品回扣以外,一些藥品價格距離真實價格存在差距,也與藥品審批、招投標、定價等環節密不可分,但這些往往是包括普通患者在內的“圈外人”難以確切了解的“非透明”環節,對拉高藥價具有重要作用。而企業為打通這些環節所投入的成本,必然要加在藥價中,最終承受的還是患者。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