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了解方先生的美術界同仁不管是他的同齡人還是後學的年輕一代都對方先生的藝術人生非常尊重。特別是在我們這個美術活動頻繁,各種新的創作層出不窮的今天,看到方先生的大型回顧展,我想每一個身臨展廳,投入到畫展現場的觀眾,都會對方先生肅然起敬,在原來尊重他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幾分尊重。
因為大家都知道,中國畫家雖然可以“衰年變法”,越到老年筆墨越辣,但是,畢竟要掌控巨大的畫面,要包含下思想內涵、飽滿的筆墨狀態和齊整雄渾的筆墨形像是非常不容易的!以耄耋之年的瘦弱體力,還有很多公務活動的干擾,這些年我們都不知道,方先生是躲在哪這麼全心全意地沉浸進去,畫出這麼一批大畫來的。方增先先生的展覽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期間,好幾次我都是閉館之後,一個人在展廳裏細細欣賞。美術館的圓廳的展墻延續三十七米長,擺的就是方先生的兩幅畫,一幅有十米長,另外一幅有二十米。同時展出的還有很多尺幅超過一米五到兩米的作品,這樣的尺寸在中國畫都是大尺寸。通過這些作品在北京的展示,更是讓大家看到一位老畫家一直到晚年,還堅持探索,用一如既往的信念和毅力來實現自己的藝術理想,我們通常説,藝術上感人的作品,莫過於畫面中滲透著畫家的意志,畫家的理想和畫家的付出。有多少進入畫面,畫面上就洋溢著多少感動。
方先生最近的作品有三個方面的特點。第一,可以説是一個老畫家洞察人生,感懷社會發展與歷史變遷的形象寄託。方先生早年是以浙派人物畫的奠基人和主要畫家而聞名畫壇的,我們現在看浙派人物畫,也可以把它稱之為新人物畫,有兩個方面的特點:第一個方面的特點,就是立足於現實生活,讓生活中的帶有共同社會理想的生動形象進入到畫面。浙派人物畫,它以表現現實生活打開了人物畫在五十年代的新氣象。第二個方面的特點,它把傳統筆墨和新的人物形象結合在一起,或者説拿文人畫筆墨用來表達普通的工農大眾,方先生用自己的作品,很好地實現了水墨人物畫在當時的這個理想。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隨著他對藝術人生的更深層次的思考,他把自己的藝術情懷放在更加純粹和博大的圖景中,所以他才會選擇藏民區這樣一種高原的題材。在這裡方先生從原來的關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到從生活中去提純提煉出崇高境界,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藝術家自身的思想、感懷的博大空間。方先生一方面觀察表現細微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他從西藏這個主題系列裏面去追求更加崇高博大的人文境界。
第二點,方先生在跟自己的藝術能力做挑戰,將近八十高齡,創作十米、二十米的大畫,跟自己在各方面的體能、持續力、筆墨能力做極限挑戰。方先生完全可以選擇一種平和的小品畫畫伴隨自己安詳的晚年生活,他在創作大畫的時候是深知這裡面的難度的,我們今天這樣一個圖像的時代,在視覺藝術這樣發展繁榮的時代,我們每一個人對圖像作品其實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大畫如何具有一個充實的景象其實是有相當的難度的。在這些大畫面前,我可以感覺到一位不懈的跋涉者在再次探索過程中全神貫注的投入,感覺到一位藝術老人向自己的理想的高點所作的衝刺。方先生雖然從事的是傳統水墨畫和寫實繪畫創作,但是他本人的視野是很寬闊的,對新藝術的發展不只給予一種寬容性的支持,他高度關注由整個社會變革引起的視覺環境的改變所帶來的人們對美術傳統的新要求,自己身體力行地去實踐,他的這批作品把當代的視覺形態注入到傳統的水墨語言和造型裏面,在水墨語言質地上體現出新的包融。水墨畫在畫史上是有極多經典樣板積累的,今天的水墨畫家既要在水墨的傳統經驗上首先做好繼承,又要在其中體現個人的感覺,進而有所拓展,這種難度是極大的。這批作品,方先生成功地調動了他幾十年藝術生涯的所有筆墨經驗和生活感受,在水墨材料質地上營造出新的視覺效果,積墨多樣運用的變化、墨塊與線條的整體與局部都做得很充分,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所以他的作品有一種由無數的墨點、墨塊集聚起來的抽象結構,使整個畫面非常通暢,大塊的墨塊不是悶死的,而是透溢著生命脈搏的律動。我們知道中國的墨,就是一個顏色,用一個顏色來經營畫面色彩和筆觸靈動的無窮變化。在方先生的畫面上我們先不管他畫了什麼,就是畫面所呈現的抽象的筆墨結構和筆墨質地上存在一種屬於他的極致。方先生的主題觀照到他對自己的語言技巧的挑戰到最後所呈現出來的筆墨質地,首先給我們以感動同時給我們以啟發。中國畫,尤其是中國的水墨畫藝術在今天這個時代如何發展的確面臨著許多許多新的課題:主題問題、題材問題、筆墨造型的個性問題等。中國水墨畫擺在今天這個繽紛燦爛的視覺圖景裏面怎麼能夠立得住,不僅視覺上能立得住,又能讓精神內涵立得住,那麼我們的水墨畫才可以説是有力量的,是我們今天的豐富的視覺圖景中最有特色的一塊。
這些作品很好地展現了他的探索精神。有些畫是在墨上探索,很深沉;有些畫得很像年輕人,在線上體現得非常活潑。所以,這個展覽我們看到一個年長的方增先,同時我們還看到了一個非常具有朝氣,具有探索精神的年輕的方增先。
(作者:范迪安,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教授,著名美術評論家, 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