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書道韆鞦——讀《論書斷語》偶感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05日 17:30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得到《論書斷語》一書,我如獲至寶。悉心展讀,愛不釋卷。在由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組成的李鐸語錄的誘導下,我如饑似渴,翰逸神飛。

       在《論書斷語》中,我感悟到李鐸老師的書海人生。其中有讀臨法帖時的感悟,實踐後的心得,前人成果的昇華,以及獨闢蹊徑的創造。其語,言簡意賅;其義,入木三分;其心得,如數家珍。實乃是博覽群書的結果,善於總結的結果,推陳出新的結果。得之嫌遲,讀之恨晚,品之書道韆鞦,用之度書金針。

       師曰:“余於人論書,常提及臨、立、變、創四字。臨者,師以法書碑帖,求其形神俱像也;立者,得帖意之神,為己所用,以奠根基;變者,涉取諸家,化而為用,不囿成規,漸具風貌;創者,融會貫通,取精用宏,寓學養于點畫之中,得風神于筆墨之外,遂自開一格,卓然成家。蓋學書之道,吾以為無出其右焉。”感曰:“臨、立、變、創”,乃學書之道。道,系統也。臨帖先敬帖,敬則愛之,愛則為之。古人曰:“學不是讀書,然不讀書又不知所以為學之道。”道,規律也。真草隸篆,各領風騷,聯絡區別,奧妙無窮;道,聯絡也。任何一種書體與書風的形成,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諸如漢魏的古樸雄健,兩晉的散淡俊逸,隋唐的恢弘森嚴,宋元的瀟灑放縱等。道,承啟也。如“書聖”王羲之,早年跟衛夫人學書,後改學眾碑,創造新體。以至於其子王獻之學,初唐四大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也學。道,方向也。擇帖,古人比喻為“立方選藥”。取法乎上、墨跡為主、厚古薄今。讀帖是觀察、琢磨、背記,臨摹是眼、腦、手三者並用的過程,其中認識、技法、訓練強度兼而有之。法則是,先少後多,先大後小,先實後虛,先點畫、後結構,先取神、後攝神等。道,運動也。費新我先生借用成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指出了人貼于出帖的辯證關係,即入貼好比既入虎穴又得虎子;出帖是得了虎子,還能退出虎穴。“變、創”的根基是綜合修養,內涵是字在功外。又如師曰:“字之形制、體勢,古往今來,恒有定則,相對穩固,不容移易,可視為‘常數’。然書者功力、性情、氣質、悟性、學養以及環境條件,缺千異萬別,當為‘變數’,‘變’以‘常’為本,‘常’以‘變’為新,書者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變中取逸,可得萬化之趣。成如書譜雲:‘窮變態于毫端,合情調于紙上’,乃真言也。”

       師曰:“讀帖、臨帖,乃學書之必須。讀之義在於分析思考,理解揣摩,悟其真諦,會之於心,然後畫之。若迫於事,或應付日課,雖日書千字,其效亦微。”感曰:讀帖、臨帖,是習書者不可或缺的兩個要素。讀帖是對法帖的印象、感悟、理解。臨帖則是對法帖的倣真、複製、造影。不論是讀帖還是臨帖,其基本原則是通篇觀氣的章法,局部觀間架結構;同中看結體變化,異種看流派書風。不可隨大溜而亦步亦趨,一好百好。讀帖、臨帖時漸進欣賞的過程,也是對參照體吸收的過程,習書者通過對法帖的初讀,對其書體、風格、結構、個性等産生最初的印象。印象即感知了的法帖的外在形象,即將短暫的感覺,産生一條原始信息寄存于大腦。通過對法帖的精讀,深化對法帖的理解。如正題的風格好在哪,每個字的結構技巧與變化等,都需要逐字進行解析,進而採取合併同類項的方法強記于腦,即感知其美而所以美,感知其不足而所以不足。讀帖臨帖是氣韻走勢的過程,即腦與手指尖自覺與不自覺地運動過程,或如唐代書法家虞世南“以指畫肚”;或如南宋?6?1奇?6?1蕭曄“以指畫空”等。讀帖臨帖是形神兼備的過程,即非被動意義上的機械模倣,而是主動意義上的吃透、理解和消化。讀帖的功夫應下在結構的把握上,從結構變化中體悟法帖的精、氣、神。臨帖的功夫應下在融會貫通上,力求臨出法帖的精神、氣韻來,達到形神兼備。讀帖、臨帖,最好選自己喜歡的原始碑帖,感悟其內涵所在。筆者認為,讀帖時對每個字入木三分的觀察,是習書者掌握法帖技巧和精髓的前提條件,如果習書者對所臨的法帖説不出個所以然,那麼這種勞動是低效的。有比較才能有鑒別。只有經過自己的實踐,才能得出最直接的體會,別人的只能是借鑒。臨帖時必須做到專一,收視、返聽,萬念俱消,意念隨著字的結構遊移,當快則快,當緩則緩,可謂動靜無端,一氣呵成。如此反復體會就會感到,只要氣韻走勢順暢,即便是斷筆,也會筆斷意連。如若氣韻受阻或夾雜著不暢,要麼是作者在書寫時或因字的結構生疏而分心,或因意外的因素受滯,看似筆連,實則意新。每遇此況,作為習書者就要打上一個問號,在反復琢磨中消化疑問,久而久之,就能得到真傳。

熱詞:

  • 李鐸
  • 藝術家
  • 書法家
  • 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