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書法,應承擔歷史的責任——訪著名書法家李鐸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05日 17:00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記者:您如何看待現在的流行書風?

       李鐸:流行書風,作為一個社會存在是可以的,我們講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它也是一個花,也得允許它放,但是中國傳統書法不大講究這個,我們作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應該提倡走繼承和發展之路,繼承就是繼承優秀的傳統,在繼承的基礎上求發展,在發展的前提下講繼承,因為幾千年的傳統,歷朝歷代都有一些大書法家,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創造了很多的精品,這些是我們的財富,到了我們這一代,當然由我們來繼承,隔斷歷史肯定是不行的,丟棄歷史也是不可以的,什麼東西都有一個繼承和發展的過程。走繼承和發展之路,發展就是説在前人的成就的基礎上,繼承優秀傳統,再向前推進一步,結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適合現代人的味道,一看就知是現代人寫的而不是以前人寫的。但是必須有出處,有源之水才是好水,有本之木才是活木,如把傳統全打破自己來一套,就離我們思路遠點了。但是有人搞墨象主義,還有前衛派,離開了文字載體就不行了,必須有文字,必須有內容,書法是書中有法才是書法,法就是法度,就是規律。離開了這個法度和規律就不行了。

       記者:您認為書法創作應經歷哪幾個階段?

       李鐸:書法創作離不開四點,興趣、勤奮、悟性和路徑。路徑是指繼承和發展之路,這個路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由臨到立。任何一個書法家要想寫得好,必須從老祖宗那兒撈好東西,才能立得住。但這個時間比較長。二是變創。變化創新。從臨到立,關鍵要變,還要臨,是意臨,第一階段是真臨,而意臨則不完全按帖上寫。象揉饅頭似的,時間久了就揉出了面貌,博採眾長,出自家面貌。要求得社會認可,自己説好不行,寫出去人家背著面説好才真叫好。學習書法要踐行“活到老,學到老”,入門可從楷書學起,但是應當先學習古人,可按照先“專攻”後“博取”的順序進行,之後在學習古人的堅實的基礎之上才能慢慢寫出自己的風格來。碑帖是最好的老師,臨摹是最好的方法,勤奮是最好的態度。在學習書法的同時,還要學好做人,學做人當學習古今著名書法家。

       記者: 也就是您常説的“學書先學做人。”您是指修養、品德與書畫的關係吧。

       李鐸:對,一個學習書畫的人,一定先要懂得思想品格對於學習書畫的重要性。學書先學做人。人,他是一個社會的人,社會是由各種利益關係、人倫關係、組織關係、法律關係組織聯絡起來的。所以,社會的人,必須彼此尊敬這種關係。要學會禮讓,尊老愛幼。要學會正確地對待人家的作品,作品有個性,有特點,有不同的風格,要站在藝術的高度來欣賞、評價,不能站在個人好惡的角度説三道四,要尊重別人的勞動。書法是個社會活動,書法家的文字在某種意義上有社會屬性,人們在交往中離不開文字,也就離不開把文字寫好,光寫好不行,要有一種追求,上升到書法水平,這就涉及到好多人,不是一個人,幾個人的事,而是幾百個人、幾千人甚至幾億人的社會行為,所以需要團結,需要尊重對方。清劉熙載《藝概》雲:學書者有兩觀:曰觀物。觀物以類情,觀我以通德。又説: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古人還説:學書,一要品高,二要學富。總之,學書要品高、學富、才俊、志宏。 所以,學書習畫之人,先要加強品行道德的修養。

       記者:您創作的《孫子兵法》通篇氣勢磅薄,有書道猶兵之感,您如何理解書法中的氣勢?

       李鐸:氣勢,貫徹一個氣,作為一個軍人,我很喜歡陽剛之氣,軍容之氣,軍魂之氣,寫出來剛勁有力,使人看了激發情緒,推人前進。 “書道猶兵”,書寫的總體章法可以比作軍隊的陣勢,“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厲兵如猛虎,勢如破竹”,這是《孫子兵法》中的名句。作為軍人,寫兵法要透出軍人的風度與氣質,像統帥布陣、擊鼓催徵那樣,展現一種“戰鬥”氣息,寫出陽剛雄強之美。“書道猶兵”:兵法講造勢,厲兵如猛虎,勇往直前,勢如破竹,不獲全勝決不收兵;書法講究書勢,任情恣性,乘興揮灑,字字如飛,龍騰虎躍,非盡興盡墨而不可罷筆。

       記者:您如何理解書法與當下時代的關係與所承擔的責任?

       李鐸:近年來書法熱經久不衰,據説搞書法的有幾十萬人,喜歡書法的有一億人之多,書法的團體也特別多,以當今書法開闊的思維空間與它本身擁有的表現力,它應當承擔藝術應有的本體責任和社會責任。當今的書法家不僅不能如古典書法家那樣滿足於沉浸在自身的性情世界中,而應當把自己提升到“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精神境界上。個人的抒情寫意、揮寫愉悅只是一個方面,書法既然作為一個藝術門類,就應當與文學、音樂、戲劇一樣,承當起人文關懷、歷史領悟和對時代命運的關注,與文學家、畫家、音樂家、表演藝術家們共同承擔歷史的責任。

       記者:您現在還臨池不輟。您對“勤”字您是怎麼理解的?

       李鐸:清惲壽平《南田畫跋》雲:“三日不捉管,則鄙吝復萌。”書亦如此。喜書者,必日課其字,有事書事,無事練字。無論公務何繁,必不棄筆。此興之至而成習也。若三日不動筆,確乎手生,舊病鄙吝必隨之復矣。此曰喜書也。善書者必由喜書,悟書而生,不喜不能悟,不悟不能善,不善即不能成家而出佳作也。縱古觀今,凡能成家而出佳作者,哪個不是由喜而悟,由悟而善,再由善而佳者耶。所以,日日動筆,日勤其課,乃古今學書習畫之善途也。

       記者:您的書法,線條個性鮮明、潑辣、粗獷、雄渾、奔放,在起伏之間蘊含著豐富的變化,您有什麼具體的感受?

       李鐸:生活是藝術的源泉。藝術的靈感、激情來源於生活。潘天壽《聽天閣畫談隨筆》雲:荒村古渡,斷澗寒流,怪岩醜樹,一巒半嶺,高低上下,欹斜正側,無處不是詩才,亦無處不是畫才。窮鄉絕壑,籬落水邊,幽花雜草,亂石叢篁,隨風搖曳,無處不是詩言,亦無處不是畫意。有待慧眼慧人隨意拾之。空山無人,水流花開。惟詩人而兼畫家者能得個中至致。 學書習畫之人,只有不斷地從生活中、自然中汲取營養,才能激發藝術的靈感。 我尤其喜歡古藤,成都升庵祠院內有一棵據説是王升庵中狀元時親手栽下的藤蘿,年代久遠,盤根錯節,虬枝縈繞,這是我見過的最大最美的古藤,已生長成巨大的環湖古藤。它那蒼勁古樸、力扛九鼎的氣勢。時常在我腦海裏幻現。好長一段時間,我一直揣摩,如果書法的點畫線條,能寫出如古藤的蒼勁來,那給人的美感會更強烈。古人有許多這樣的例子,見擔夫爭道、舞劍、蛇鬥、屋漏留下的痕跡,或日月星辰、風雨雷電、陰晴圓缺等等社會和自然現象,從中受到啟發,遂使書藝大進。這正好説明了書法家不能總是躲進書齋裏一味地臨帖,只有把自己融入社會和自然中去,才能觸景生情,有動於衷,獲得新奇的靈感,使藝術生命放出光彩。在此後的一個時期,我便以古藤為師,寫字時,一筆一畫,一撇一捺,有意取其勢,用其意,增強字的力度和神韻,漸漸地使風格也發生著變化。

       記者:非常感謝您!

熱詞:

  • 李鐸
  • 藝術家
  • 書法家
  • 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