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李鐸先生,是我國書壇上一位享譽海內外的 著名書法家。其書風古拙蒼勁,剛健老辣,備受書界關注,贏得了無數書法愛好者的推崇。
我和李鐸先生相識在1986年的秋天,從相識到相知,與先生交往十幾載,不僅領略到先生治學嚴謹的態度,更仰慕他的為人。先生為人坦率,剛直不阿,其品德風範受到同道及朋友的廣泛讚譽。
李鐸先生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家境貧寒,備嘗人間苦雨,這些非但沒有能使其俯世就勢,反而鑄就了他堅強的個性。他以“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為誓,積極向人生挑戰、拼搏于藝術的研習未嘗敢廢一日。先生堅強性格的另一面則是善良。對自己生活要求簡樸,對朋友群眾慷慨解囊,以濟其貧。先生對人民、對國家更是報以拳拳之心,先後為抗洪救災、希望工程捐款達幾十萬元,表現了一名共産黨員,一個藝術家的崇高思想境界。
李鐸先生愛才惜才,扶掖後學。對無數慕名上門求教的書法愛好者循循善誘,誨之不倦,或指出迷津,或點名路途,或嘉言相勉。先生聲譽既高,又兼待人謙恭,故一時從者如雲,有學書者,有習畫者,有學詩者,先生為之付出了極大的精力和心血,從不收取任何報酬,這種無私奉獻精神,深為書界後學愛戴。
古人論書常將書品人品並提,蓋書品實乃人品的物化形式。這當然不可一概而論,但人品高下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書品,則大體不錯,我認為李鐸先生的人品與書品是完美和統一的。
提起李鐸先生的書法藝術,確是有口皆碑。先生於書法之外,還擅長國畫,工詩等。有多部書作問世。先生先臨柳公權、顏真卿,後臨歐陽詢,後來又便臨二王、蘇東坡、黃庭堅、王鐸等歷代名家的書跡,並上追秦篆、石鼓、漢隸、甲骨、竹木簡牘與金文銘書常揣摩玩味,包括今人時賢,也曾留心研究、借鑒。經過多年的苦練,廣搜博取,由臨而立,由變到創,成功地跨越世稱“郭沫若第二”美譽的轉變。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贏得了書法界同仁的公認。正如著名學者歐陽中石先生讀完先生書後説:“他的字蒼老雄勁,險絕奔放。有了《石門銘》的開擴,有了《 瘞鶴銘》的灑脫,有了《爭座位》的雄強,有了《松風閣》的得弛張;其用墨,濃厚枯滯;其用筆,老練凝澀;整幅作品氣息暢貫,結章天然如鑄。”歐陽中石先生這番話,代表了同仁前賢對李鐸先生書藝、書風較為準確的評述。
李鐸先生雖能兼擅諸體,但最能反映她的人品氣質和藝術才情的還是他的行草書。先生以行書、草書著稱。草體以“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顯見書家的心靈軌跡。就先生所書長卷《孫子兵法》即可看出:其高妙、動人之處,也正在於通篇的啟示恢宏,神采飛揚,從整體觀去具有一種大江東去、一往無前的氣概。點劃中則隱隱有奔雷墜石之勢,險若華山,沉似東嶽,銀劃之氣。在書寫“作戰”、“軍事”段中,使用枯、折、駐、落筆,筆勢勁迅,虛實、枯潤、奇正結合的藝術手法,使整個書法氣勢渾然天成。
在當今書風日盛,強手如林的書壇上,其書藝能獨樹一幟,自立門戶者不乏其人,但真正能顯現功力書寫大字榜書者位數不多。先生堪稱書寫榜書的佼佼者。1995年在軍事博物館一樓展廳內,參觀李鐸書“兵家寶典”,特別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8個行書大字,格外引人注目,每個字足有1米見方,古樸蒼勁有力,沉著穩健,給展覽帶來了勃勃生機。先生的大字,墊入高山墜石,橫如千里陣雲,述如萬歲枯藤,此類書法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大字雖有難以結體之説,可先生卻能一揮而就。其結體內緊外放,左右顧盼,自有天成之妙。整體觀之,蒼似韆鞦古木,潤如細雨沐花,神氣飛動,恢宏壯觀。看其字如觀海,心潮蕩動起伏,美不勝收,使無數書法愛好者和同仁為之感嘆。先生不愧為優秀的一代書家。
李鐸先生從一個貧苦農民的子弟,在部隊這個大熔爐裏逐漸成長為一位卓有成就的藝術家。他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孫子兵法》的書寫、刻碑、結集出版,成功地舉辦了《孫子兵法》碑拓展覽。近年來,先生多次率中國書法家代表團到國外進行學術交流、展覽活動,為弘揚和發展中國藝術、增進各國之間的友好往來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回顧半個世紀的戎馬生涯和藝術道路,先生深有感觸地寫下了“筆墨當隨時代”的文章。最近又出版了《筆伴戎馬行》一書,字裏行間涵蓋著他大半生的智慧和潔凈。先生當其活躍于首都藝壇之日,正是祖國開放、改革之時。堅信以他卓越的東方氣質、素養,高尚的情操品格,刻苦的創造精神,不露鋒芒的才情,必將在東方藝壇展現闊大的氣質和風姿。值先生70華誕之際,謹作此文以記。
(作者:高軍法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協國際交流委會員委員,解放軍書法創作委員會委員,1999年12于寄墨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