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風檣陣馬 大氣磅薄——李鐸書法藝術探幽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05日 17:27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博大精深的書法藝術歷史長河中,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精彩紛呈的優秀作家,也産生了各種風格流派,故一部浩瀚的書法史同時也是一部書法風格史,其中泛泛之作皆隨波湮滅了,而惟獨特風韻之書方能彪炳史冊。

       軍旅書家李鐸先生幾十年來獨鍾翰墨,孜孜以求,憑著對祖國文化的熱愛,憑著敏銳的藝術感知,涵泳于先秦兩漢、魏晉墓誌及明清書韻之間,在兼收並蓄、吐故納新的基礎上,熔鑄陶冶,再加之他作為軍人豪爽豁達的氣質和襟度灑落的個性,終於鑄成了他那古拙沉雄、酣暢淋漓的獨特書風,成為當代書壇極具個性、極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一)李鐸先生的書法藝術主要經歷了兩大階段,大體上以70年代末為界限。前者以郭沫若書體、書風為主,眾所週知,郭沫若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堪稱曠世奇才,他對書法藝術亦有相當的研究,他的《蘭亭序》研究,在60年代曾掀起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蘭亭論戰。在書法創作上,也以齊人的氣勢和強烈的節奏雄視書壇,獨樹一幟。李先生曾用不下10年的時間對郭老書法進行過細緻入微的研究,幾達惟妙惟肖之境。這段時期他的作品用筆多為出鋒,爽利乾脆,毫發犀利,曾多次在國內外書畫大展中入展,從而引起了書壇的關注,反響較大。

       70年代末期,李先生廣羅歷代搞書遺跡,排比精鑒,取其雜蕪,存其精粹,努力融合前賢之優長,蘊藉個性和法理,大得雄強峻偉、奇崛樸茂與淳厚天然之意趣。並開始花大氣力研究書法理論,從孫過庭的《書譜》、董其昌的《畫禪室隨筆》、劉熙載的《藝概》、包式臣的《藝舟雙楫》等古代書論名著,直至沈尹默的《書法論叢》,他都一一細讀,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方法,使他獲益匪淺,同時認識到單純寫碑或寫帖已落成後於時代,唯走碑帖相融合之路才是書法藝術發展的需要,於是行草書轉向二王、蘇東坡、黃庭堅、何子貞及明清人王鐸、傅山等多家,以體驗不同風格的書法美學的特點及內涵,從而強化自己的藝術境界。他將碑板中犀厲遒勁的點畫、奇崛恣肆的結體與溫文爾雅、秀雋飄逸的帖學特徵相糅合,以“拙中含雅、文樸相融”的審美態度進行碑帖的互為補充,用碑中古拙齊幻的結體、勁峭挺拔的筆致,寫帖中溫雅飄逸、清新平和的氣韻,並努力嘗試以魏隸筆法入行草,擺脫了郭沫若書風的影響,書風為之一變,轉入更幽遠的藝術境界。總的特點是:用筆沉穩樸拙,結字開闔,布白奔放錯落,神采飛揚。這其中以《李鐸書〈孫子兵法〉》為代表,縱觀此作品,一掃嫵媚流麗之風,字裏行間洋溢著磅薄的氣勢和雄強的魄力,或放或縱,或斜或正,擒縱自如,收入有致,既合歷代傳統之法度,又具近代審美之情趣。

       (二)李鐸先生書法四體皆工,且各有獨特風韻,其隸寫《張遷》、《石門》、《華山》、《尹宙》等碑版,篆書自《散氏盤》、《石鼓文》入手,並於甲骨文、鐘鼎、漢以及明清篆書大家無不涉獵,大大豐富了對篆書用筆與線條的把握。綜觀其篆隸書作,皆筆法蒼潤,結體大方,格調古雅靜謐,氣度軒昂,給人以渾厚蒼茫之感,力透雄穆之勢。也作章草,于鐘繇《薦季直表》、皇象《急就章》、索靖《月儀帖》、《出師帖》用功尤勤,以其涉筆簡約為主導,氣格高古,脫俗出塵,但也容納少許今草、小草的連綿筆勢,從而增添了跳動的藝術氣氛,令人玩味幽深,當然,尤以行草成就為著。

       其行草書作以魏隸筆意入之,在用筆上擅長兼毫或狼毫長鋒,以中鋒為主,側鋒為輔,藏露互滲,並時有截斬之筆展示,其中既巧妙地融入了秦漢古拙之消息,又充分吸收了明清諸家行草自然率意之意致,老辣處力透紙背,輕盈處溫潤飄逸;落筆往往較重,行筆甚澀,但澀而不滯,或如古松傲之,蒼勁挺拔,或如波浪起伏,連綿不絕。李鐸先生的用筆之所以如此精到和個性化,這是由於他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美的追求,並進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用筆特徵,其用筆有偃、有仰,有停、有動,其沉著痛快,伸引隨勢,皆暢其心機而盡現神采。古人論書有“變起伏于鋒杪,殊衄挫于毫芒”,用此句來形容李先生書法的用筆,是不算為過的。

熱詞:

  • 李鐸
  • 藝術家
  • 書法家
  • 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