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兩極分治、左右逢源——評王西京的藝術取向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7日 15:06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畫在20世紀發生的變革是歷代所不曾有過的。上千年來,它基本上是在一個強大的封閉體系中自足地發展著,也從不曾有過危機和強烈變革的願望。是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國門,讓傳統文化不得不直面另一個世界的文化。為適應這一新的文化環境,20世紀的前輩藝術家如徐悲鴻、林風眠紛紛以一種主動迎取的姿態決然走出國門,正是這一舉動,肇始了中國畫在本世紀的巨大變革。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將這一變革的成果切分為三塊:一、以表現客觀現實為第一要義的“新寫實”;二、以傳統筆法抒寫主觀性情為第一要義的“新寫意”;三、只作為工具材料借用而放棄傳統規範的“新水墨”---這便是我所描述和歸納的現代中國畫的“三分天下”。在這“三分天下”中,與傳統文人畫最具血脈關係的是“新寫意”。因為“新寫意”在形式上首先強調的是“寫”,是“書法用筆”;而“新寫實”則重在對象的刻畫而不在筆墨的高下;“新水墨”就不僅無視筆墨,也無視對象,它在觀念上更接近西方現代藝術。現代中國畫發展中出現的這些不同層面和不同脈係,以及各自不同的價值取向變得越來越清晰,距離拉得越來越大。

       倘若按照我所歸納的這一框架來看王西京的藝術,他顯然是橫跨在兩個領域之中:一方面,他有一系列以堅實的寫實技法為基礎創作的“寫實”作品,另一方面,他又有一系列以傳統筆墨為規範的抒寫主觀性情的“寫意”作品。而且,在這兩個方面,他都做的比較傑出也比較純粹。從時序上説,他是先有“寫實”作品,又逐步發展出“寫意”作品。但他不是從此一端走向彼一端,即不是偏廢一個方面走向另一個方面,而是堅持在兩個領域輪番作業,保持各自的長處和發揮各自的優勢,並不以“此”來消解“彼”。這也説明王西京在兩個不同領域中的追求,有著各自不同也不可相互取代的明確目標。在寫實作品中,塑造形象無疑是首要目標,因此,筆墨自然要服從造型的要求。而在寫意作品中,主觀抒寫上升到第一位,因此就不再以嚴格的造型要求束縛筆墨的發揮,而是以筆墨的率意和靈動提升人物的情緒狀態和背景的詩意境界。但是能夠明確地將這兩個領域、兩種方法分別對待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傳統“寫意”遭遇到“寫實”,兩者的矛盾就難以調解,因為我們一直是企圖以寫實改造寫意,以西方的造型觀改造傳統的筆墨觀。這樣的結果常常是:從造型的角度看,是不嚴謹的寫實,從筆墨的角度看是拘謹的寫意。如果説,在傳統水墨中寫意的發展是以犧牲嚴格的造型為代價(即造型必須服從筆墨規範),那麼,在寫意的中國畫中貫徹寫實主義則必然要以犧牲筆墨為代價(即筆墨必須服從寫實主義的造型原則)。因此,王西京化解這一對矛盾的方法是分而治之,用兩個準則分別在兩個領域中左右逢源。而這一分治的前提正是建立在對上述矛盾深刻理解的基礎上。

       在王西京寫實一路的作品中,我們主要看到的是一種紮實、厚重而嚴謹的畫風。畫家把全部精力用在對人物的烘托和塑造上,這一類作品多是對重要的歷史題材和人物的表現。由於主題的凝重和題材本身的分量而不適合率意為之。在這種情況下,從學院所習得的造型功力就全部派上用場。如他早期的作品《遠去的足音》即以低沉濃重的筆調謳歌了戊戌變法中為國捐軀的六君子。如同羅丹的《加萊義民》,面對這樣的悲劇主題,表現手法似乎別無選擇,我們也不能有更多別的要求。如果説,徐悲鴻所倡導的寫實主義對20世紀中國畫的變革曾産生過積極影響,那麼,就是這種“寫實”能力的訓練,使許多中國畫畫家能夠從容不迫地面對宏大敘事。中國畫壇曾經對這一類中國畫作品産生過懷疑,覺得它失去了傳統繪畫中最為可貴的東西,所以紛紛放棄這一努力而轉向對筆情墨趣的追求。王西京之所以能夠堅持這一類風格的創作,是因為他明白,寫實主義作為一個流派,其價值準則本來也不在筆墨,而在經由筆墨所表現出的對象。因為按照寫實主義原則,形式服從內容、筆墨服從造型是天經地義的。王西京在寫實這一領域的持守之所以應該給予足夠肯定,還因為,這一融合了西方寫實傳統的風格標誌了20世紀中國畫變革(特別是人物畫變革)的主要方面---與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不相同的方面。這種融合了西方寫實傳統的中國畫,構成20世紀中國畫中一道獨特的景觀。

       但在寫意一路作品中,王西京的藝術全然是另外一種面貌。雖然畫的依然是人物,但藝術趣味完全不同。就像京劇的聲腔和身段天然地適合於傳統劇目(或者説,這種獨特的形式本身就誕生於這獨特的內容之中),他的那些靈動的線條也天然地符合他筆下那些古典人物的飄逸神態。除了個別的例外,王西京基本上是用寫實手法表現今人,而用寫意手法表現古人。在他的寫意作品中,他的藝術才情、他的筆墨功力以及他把握人物內在氣質特徵的能力盡顯無遺。他畫了許多著名的古代文人:司馬遷、蘇東坡、李清照、曹雪芹、蒲松齡、徐渭、鄭板橋,以及一些唐人詩意或歷史典故。這些作品的主要特點是注重人物神態的把握和意境的渲染。人物一般都是以流暢抒情的細線來勾勒,輕鬆率意中透露著嚴謹的造型功力,但並不以造型的嚴謹為目的。而“補景”更給他的筆墨發揮提供了任意恣肆的天地,但並非無章法地放肆,而是在章法的匠心獨運中橫涂豎抹,或勾或掃,或濃或淡,張弛有度,收放自如。將水墨寫意的傳統發揮的淋漓盡致。

       因此可以説,王西京的成功就在於他是以分離的方式在“寫實”與“寫意”的兩端分別推進,放棄折衷以求其極至。在“寫實”與“寫意”的兩極之中建樹他的藝術功業。

(作者:失落的天神)

熱詞:

  • 王西京
  • 藝術家
  • 國畫家
  • 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