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王西京:用線構築詩意化的表現空間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7日 14:28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王西京的藝術傾向可以説非常明顯,那就是帶有浪漫主義情結的表現主義傾向。他既不是當下所流行的復古派,也不是現實的再現派,更不是眼下似乎要紅翻天的寫真派。他深入地學習傳統而又領悟了傳統的妙門,於是找到了中國畫藝術的重要核心要素——線,並將其進一步純化與整合,作為自己繪畫語言的核心部分,演繹並成功地生發出了其在當代畫壇獨樹一幟的繪畫面貌與風格。

       1.從線描到線的獨立空間形態

       王西京是一個具有文化自覺性和使命感的藝術家,通過對傳統中國繪畫的臨摹和學習研究,能夠自如地將以線為基礎的中國畫造型能力與寫實造型技巧結合起來,充分調動筆墨表現的修養和技巧,用寫意畫的筆墨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時代感受,探索寫意筆墨表現的境界及無限的可能性。可以這樣説,王西京是我國當代寫意人物畫探索中,注重以線為基礎、突出寫意性與能力的代表性畫家。

       可以説,中國畫家對線描都有自己的心得。當代中國畫家不僅取法于中國的白描傳統,而且還取法于西方大師,在轉益多師中有了生動而多樣的現代品質和風格。由傳統而現代,中國畫用線的歷史可以説是很久遠的,對線、對造型的作用和線描自身的審美價值的認識,是中國畫家繪畫創作活動非常重要的基礎與修煉。線描中國式文脈傳承方式的每一階段都是當代人的審美觀照。因此,有研究者認為,線描是中國畫文脈傳承的基石。

       線在繪畫中的應用,在新石器時代彩陶中是最多見的實例,但仍不算是最早的源頭,線條自身的意味那時還處於隱而不發之態,仍處在“宣物莫大於言,存形莫善於畫”(陸機言)的認識階段,線因形、因用而存在。線脫出形之外而形成自己的體例風格是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線描的體勢變化,經衛協、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走向了形象風格化之路,這在畫史上被稱為“疏密二體”。疏、密二體使中國畫的表現有了兩個向度。密體吸納書法的用筆,開書法入畫之風,開啟了繪畫書寫性的大門。疏體在吸收外來藝術手法的過程中強化了線條的結構空間功能,開啟了簡約用筆的表現空間。這兩個方面的作用在唐宋繪畫中很快得以體現。對筆性和筆法的追求,特別是書法和畫法互通是繪畫的新的開始。

       至元明清,文人畫既成主流,白描成為常用的技法。重筆墨技巧和技法個性化探索的文人畫,使筆法的主導作用得以發揮,在人物畫領域形成了十八描。線描在這個時候可以説已進入到了文化的價值階段。其中,線描的文法與個性加速了筆法、線法與心法的合一,這是文人畫的新的筆墨境界。至此,線的獨立審美價值與存在已經顯露出來。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國線描的文脈從線的蒙發到文法的集成,演繹著中國畫的發展歷程,也是畫家出新的源頭活,而王西京就是這一審美取向的實踐者與弘揚者。王西京的實踐主要有四點可供分析、研究與借鑒:一是用筆工線以書法為基礎;二是作品創作有體系化的技法與章法;三是作品的品格以修煉陶養為根基;四是藝術上的創新與個性在開闊眼界、博採眾長上下功夫。

       2.探索基點:以線為核心的詩意化意象空間

       王西京的成功從文化的視角來看得益於兩個方面:一是對中國筆墨文化的深刻領悟與體驗;二是對社會及其文化的深入參與及其有所悟得來的體驗。在傳神的基礎上,他不斷解構形的制約,提高線的質量,以線為綱,全面而又深入地解讀傳統,用新的理念以線塑形,以形寫神,以筆墨與造型的關係為研究主線,去整合筆墨、傳神與表現的關係,站在世紀的新起點上,全面而又系統地探索與張揚線的表現力及當代性訴求,為中國人物畫的出新不斷探索新的路子,為更加多元化的當代中國畫壇增添新的活力。

       1、線的文化表現,關於用線的獨立審美性與體驗

       在藝術審美的過程中,直覺感悟與理性的感性化都是藝術表現的重要方面,關鍵是表現的手段與過程是否能與表現的認識在畫面上達成一致。王西京的人物畫在看似從容之中,追尋到了這種直覺表現與認識的統一。當然,追尋這種統一的過程,也正是王西京作為一名苦行探索的藝術家審美經驗沉澱、形成的過程。這對於一名藝術家來説,既是難能可貴的,也是其藝術風格及創作取向走向成熟的一個標誌。我們不去更多地關注與挖掘王西京的人生及藝術閱歷,單從其作品就可以概括地體悟出他作為一名藝術家在三個不同層面的藝術審美取向:一是,在歷史大背景下,敘事化的一隅,淡靜而又平實地體現一種生命的狀態,不去刻意地設計與做作,支撐畫面的也不是時間的流痕,而是一種文化的生存式樣與文人式的生活儀式,對這種樣式與儀式的把握靠的是體驗而不是簡單的傳移模寫。二是,在寫意化的抽象表現過程中,創造性的想象小心翼翼地躲在表現歷史景象的後面,在張揚豐沛而又飽滿的生命意識的同時,還能以特有的認識能力去整合畫面賦予的豐富與和諧、再現與真實的關係,並在審美層面上不去消弱其追求的那種歷史體驗的瞬間表現力。三是,在敘事般的表現中達成了空間的延伸與時間的延續,在訴説中完成了一種喚醒,並在豐滿的視覺與生活的逝去中找到一種淡然卻又厚重的感覺、一種赤誠的春天般的展示,又有一種稍縱即逝的微妙狀態的留戀。畫面雖然看起來色彩簡淡,但卻並不飄浮,是一種並不沉重的禮讚式的關於生命體驗的瞬間歷史記錄,當然前提是一種美的發現。

       2、線態空間表現的探索

       時空表現是古代中國畫家的獨特創造,超時間的移點透視是中國畫特有的空間表現形式,旨在畫出眼看不到、但根據想象用筆寫之、給畫家更大自由的繪畫審美空間。以簡約標美的線法,以平面化的線結構彰顯空間化的要求,這是線態空間表現的含義,也是王西京用筆、用線有所突破的一個基本根基,是其藝術表現體系的根本。

       3、線的表現信息量的探索

       中國畫的當代形態有幾個基本的特徵,最為主要的還是在中華民族所特有的審美經驗基礎上,強調現代感、當代性與出新。線的審美空間與信息量創造成為一個重要的藝術考量標準。在寫意精神的指引下,王西京繪畫的當代性更注重創作者作品觀者的互動關係,更注重線對作品表現能力的感受與感悟,這其中的關鍵是作品能提供給觀者多大的審美創造空間和審美信息的規模。在信息社會不斷向縱深發展的今天,這種空間與信息規模是信息社會審美需求多元化、個性化的必然要求。

       4、線的當代性審美的探索

       在中國畫的發展中,線的當代性審美的探索主要體現在精神性上,創造性、精神性及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礎上的審美經驗所主導的審美視覺的拓展始終是中國畫的生命力之所在。王西京繪畫藝術存在的精神價值,從小的方面講是在追求一種人本化的創造,即追求一種人本與人性化的價值認知。從更為廣闊的文化背景上來看,文化價值的取向是一條重要的認知與評價的標準。特別是在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下,如何追尋並找到統領中國文化精神的支撐點是其走得更長、更有活力的一個前提性的條件。

       5、線的力度的探索

       中國線描的文脈,從線的蒙發到文法的集成,都離不開形態的變化,而線的力度無疑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線的力度不外乎輕重、快慢、粗細的變化。在這裡,王西京強調的是,線的力度是一種體驗及表現而絕不是運線的力度量的稱謂。體驗是在長期的積累過程中所形成的經驗積累,屬於審美經驗的範疇,也有人將其稱為筆墨經驗。

       6、線的張力探索

       張力是一個物理學名詞,用以表現于説明一種結構關係,在繪畫上,就是要表現一種意蘊。意蘊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範疇,它主要有繪畫表現對象、畫家、繪畫作品三個不同層面的美學意義。在繪畫表現對象層面,意蘊即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共同元素。畫面中所有表現對象之氣相互激蕩,意蘊升騰,共同構成了一個氣場。繪畫作品最重要的就是要表現出這個氣場來。從創作層面看,意蘊構成是王西京個人風格形成的一種範式,也是審美價值評判標準。

       7、線的環境性探索

       中國畫在西方通常是指傳統的中國水墨畫,説到中國畫就會自然而然地與遙遠而又古老的中國文化聯絡在一起。實際上,中國畫沒有一天停止過它的變革和發展,它所面臨的傳統和當代的問題、東方和西方的問題、全球化和地域性的問題等,錯綜複雜。王西京的探索,在守望中面對求變的呼聲,面對縱深探索的適變要求。

       (1)審美環境。當代中國畫藝術的發展,雖然有不少機遇與動力,但是,有關它面對的環境及其空間觀念所帶來的衝擊與改變可能是最為直接與深刻的,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如何來看待這一環境與空間的轉換,以及如何來實施這一種轉換。我們認為,首先,當代中國藝術家的生存狀態及其觀念的變化為他的創作帶來了更多看似是邊緣化探索的實踐與動機的誘導,特別是中國經濟與社會的不斷變化與國際經濟、文化急劇全球化的影響的蔓延,更強化了這種傾向。其次,中國與世界的空間上的互動使更多的藝術家尋找到了一個全新的第三創作空間,這使得更多的藝術家願意走出意識形態的主導,以走在邊緣化的狀態來關注並探求人類所能共通、共享的生命體悟,在追求人的自由與解放的向度上,承受與思索種種衝突,以求得自我價值的實現。這是文化全球化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同時也給當下王西京繪畫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2)傳媒環境。目前,各類藝術媒體近千種,從媒體自身到媒體與讀者、消費者之間的關係,一直存在著一些不足和缺點:①藝術媒體商業化傾向明顯,廣告式的販賣已是常態。②內容整合問題比較突出。目前,藝術媒體並不缺少專業知識,而是缺少媒體意識,媒體從業者需要對藝術事件保持高度的敏感和判斷,將社會的“熱點”和“賣點”很好地結合起來,用新銳的觀點梳理事件背後的脈絡。③定位失準無法形成自己的聲音。④發行不規範(多指紙媒),影響力不高。⑤團隊建設與團隊能力亟待強化,特別是編輯人員的藝術修養和對新聞事件捕捉能力的結合需要加強。⑥藝術媒體從業者的高流動性使得媒體的團隊協作能力減弱和風格的確立失去保障,這反映出藝術媒體不注重長期運作和對職員的培養,當然這與藝術圈的環境及投資方的管理策略分不開。⑦當下,藝術媒體的圈子特徵明顯,即演戲的和看戲的都是一個小圈子。⑧藝術傳媒的娛樂化趨向加強,專業化水準下降。在這種條件下,王西京用線的意蘊與文化體驗,面臨更多的干擾與不確定性。

       (3)文化環境。在當下,其實有關藝術創作的邊界表現得越來越複雜化與多元化,在人們強調藝術之上的同時,有關對環境、對材質、對消費的一些既定的社會觀念也不斷地滲入到創作過程或創作的觀念之中,這也是王西京思考與面對的問題。

熱詞:

  • 王西京
  • 藝術家
  • 國畫家
  • 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