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談董希文的油畫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7日 15:12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董希文同志為實踐油畫民族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他認為,我國的各種藝術都應該具有自己的民族風格,不僅要掌握西洋的多種多樣的油畫技巧,充分發揮油畫的性能,而且要把它吸收過來,經過消化變成自己的血液。中國畫家應該有中國人民自己的氣質,自己對於生活的想法、看法和藝術表現手法。他認為解決油畫中國風,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不能求之過急,但他不同意那種認為要先把西洋油畫技巧完全學到手再學習中國畫、研究中國藝術傳統,然後一加一等於二的結合起來的説法。他認為兩者應該是互相滲透,油畫家在掌握油畫技巧的同時,也應同時不斷地研究中國畫藝術遺産、熟悉中國藝術傳統,逐漸培養對於中國風格的真正愛好。

       董希文同志概括的總結了中國傳統藝術的表現手法,並運用到自己的藝術實踐中去。他認為中國傳統藝術表現手法可以概括為:

       1、在認識對象、表現對象的主客觀關繫上,中國畫不是客觀主義地模擬自然,而是在認識客觀的基礎上對客觀對象加以主觀的肯定,即"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在表現上具有畫家的感情、個性和特有風趣。

       2、在表面現象與本質的關繫上,中國畫不滿足於表面現象的模擬,而是重視表現對象的本質--對象的內在特徵和其外在的表現(運動規律)。由此産生各種表現筆法,要見筆、筆筆傳神,一筆下去就要求形體、質感與生命三個因素的結合,做到形神兼備。

       3、在造型上,不重可變的光,而重不變的形;在色彩上,不重色彩的光化作用(條件色)而重本色(固有色)。

       4、在藝術手法上要求提練、概括。它表現在造型上就是線的運用,線是中國造型的基本方法;它表現在色彩上,就是色彩的裝飾風。對複雜的色彩進行歸類、概括,在強烈的固有色對比中取得和諧。(裝飾風不等於色彩的濃重,裝飾風色彩也不很多是溫和和靜穆的,色彩的運用,要根據創作的主題思想和畫家的生活感受決定。)它表現在內容取捨上,就是不畫無用的東西(如在花鳥、人物畫中大膽地不畫背景,可使觀者發揮想象。)

       5、中國畫重畫理、重規律、重作法。在作畫中重層次,重步驟,重作法,有條有理從容不迫地去表現對象。

       6、中國畫重意境、情調(如山水畫的意境、情調),重描寫對象的精神氣質(如人物的精神氣度、神采風韻)。

       7、中國畫不平均對待對象,不平均使用繪畫中各種構成因素,包括誇張、變形、重復等藝術手段,以更加有表現力地表現主題。

       8、中國畫具有肯定、明確的特點(不似是而非,不模棱兩可)等等。

       董希文同志的這些藝術主張鮮明地表現在他的創作和生活寫生畫中。他認為以上這些特點有些也是一切現實主義繪畫的共同特點,但在中國繪畫中則更加突出。

       關於油畫中國風是否會影響油畫性能問題,董希文同志認為,自古以來西洋畫的派別、風格、技巧是很多的,許多不同的油畫技巧發揮了不同的油畫性能。即以近代的油畫技巧來講,也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把油畫的技巧看得很豐富,那麼就不致于把油畫性能局限起來。他常和我們談到意大利公元一、二世紀龐貝壁畫,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波蒂且利的線條,法國後期印象派畫家塞尚、梵高、高更和野獸派畫家馬蒂斯等洗練和裝飾風變形的造型和強烈的裝飾風色彩,都和中國繪畫有共同之處,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但是,油畫的民族化問題決不僅僅是個藝術形式問題。在形成民族風格的三個因素中,即中國人民的現實生活、中國人民的氣質和思想感情、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形式這三個因素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仍然是中國人民的氣質和思想感情這個因素。董希文同志始終認為油畫民族化問題歸根到底是個有沒有中國人民自己的氣質和血液的問題。而要解決這個問題,畫家必須按照毛主席的教導,首先深入到生活中去,去和工農兵群眾相結合的過程中解決認識生活反映生活的問題,解決立場、思想感情和藝術形式的群眾化問題。在如何完成油畫民族化的問題中,生活始終是源,而對古今中外優秀藝術遺産的借鑒則始終是流。我們從董希文同志解決油畫民族化的過程中也能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董希文同志油畫技巧精湛,準、狠是其主要特點。他對外國的造型藝術有著很深的了解,熟悉西洋古今藝術大師和藝術流派。但是他從學生時期就熱愛著中國藝術傳統,畢業後又到敦煌研究壁畫多年。他對中國的藝術傳統,包括金石書畫、工藝美術、民間藝術遺産都有著豐富的藝術修養。他知識淵博,觸類旁通,在實踐油畫民族化和中國畫的推陳出新的過程中,根據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主題需要,創造性地隨心所欲地運用著古今中外優秀的繪畫遺産。但是,這仍然是董希文同志藝術成就中的流。如果沒有親身經歷新舊兩個中國的強烈對比,如果不是他親身參加了迎接解放、土地改革和一系列的革命鬥爭實踐,並在鬥爭中提高了共産主義覺悟,光榮地參加了無産階級的先鋒隊,怎麼能煥發起如此強烈的歌頌新中國強大生命力的創作激情,畫出一系列優秀作品呢?如果沒有親見西南少數民族在黑暗的舊中國過的牛馬不如的奴隸生活,和解放後三次進藏深入生活中親身感受到的強烈對比,又怎麼可能出現《春到西藏》、《千年土地翻了身》和《翻身農奴》、《翻身奴隸》等一系列優秀作品!正由於有了如此深刻的理解和強烈的感受,才可能産生如此明確的主題、強烈的激情和表現欲。才可能如此強烈地要求和探索一切表現手段,必達目的才罷休。在這時,只有在這時,他所稔熟的古今中外各家各派的一切風格手段等豐富的藝術修養才充分發揮了作用。

       董希文同志之所以重視藝術形式,正是由於他重視生活感受,重視內容。他説:"在創作過程中要把整個注意力都貫徹在主題思想上,使每一件作品都産生一種感人的境界,作品的感染力就會更大。繪畫中的一切因素都應該從屬於同一思想。"他在每一幅畫的創作過程中,都是根據生活感受和理解,確立了特定的主題之後,由構圖、色彩稿到製作的每一個環節都一環扣一環、全力以赴地尋找著能夠強烈地表現他的生活感受和主題內容的藝術形式,舊的形式不夠用,就大膽創造與內容相適應的新的藝術形式,力求達到思想性和藝術性、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從而産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正是他的藝術的重要特色。

       《開國大典》,董希文同志的代表作,也是中國油畫民族化發展歷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董希文同志親自參加了開國大典,強烈地感受到一個前程廣闊、光明燦爛、氣勢磅薄的新中國的巨大生命力,它形成了這幅作品的主題。為了表達這樣一個主題,作者運用了氣勢宏偉、色彩富麗堂皇的敦煌壁畫風格。同時在完成作品的每一個環節中都力求尋找出表現主題的最強烈的語言。為了突出領袖的光輝形象並和廣場上的人民群眾統一在一個畫面,大膽成功地移動了領袖所站的位置,突出了毛主席、周總理、朱總司令和黨與國家其他領導人的光輝形象。在色彩上,他堅持要用富麗堂皇的中國裝飾風色彩來畫這幅畫,並把色彩調子定到最強音。他創造性地採用各種不同的藝術處理手法和各種不同的筆法來表現不同的物體的質感和特性。例如他用大紅的固有色調發光油來畫大紅漆柱子,讓它産生鮮明油亮和有份量的感覺,這還不夠,他説:"不能用常用的硬鬃油畫筆,一定要用軟毛筆來畫,因為用硬鬃油畫筆畫上去,一根一根的硬鬃絲畫在畫布上就形成了一絲一絲的凸起的細條條,而每根細條條都有一個暗投影,這樣,遠看起來會使大紅的顏色灰下去,一定要用軟毛筆畫才能畫得平滑油亮新鮮。"他説:"地毯一定要畫得毛茸茸的,不能發亮,為了達到這個效果,他把油色擠在吸油的馬糞紙上先把油色中的油吸掉,然後再在油色中摻進鋸末和沙子來畫地毯,這樣就産生了和油光的大紅柱效果完全不同的毛茸茸的質感。他用白色的固有色畫白石欄杆,為了畫出漢白玉的硬度的感覺。他説:"黑線是所有色線中最硬的線,産生堅硬的效果。"他用中國花卉寫意的流暢的筆法畫黃白菊花,表現花卉的質感;他筆筆傳神地畫著飛翔在祖國萬里晴空象徵看和平繁榮昌盛的白鴿。以及天空的勻靜、祥去的舒展。他説:"遠處廣場上的群眾和紅旗的海洋一定要用狼毫筆畫得見筆,有條不紊,用筆用色決不能拖泥帶水、亂糟糟一堆顏色,不講方法。"這樣就把各種不同的物體的質感和整幅畫富麗堂皇的大塊強烈的色彩裝飾風、民族氣派結合起來了。董希文同志不同意那種認為油畫只能遠看不能近看的説法,他常説:中國的油畫,應該遠看也好,近看也好,遠看驚心動魄,近看奧妙無窮。他是達到了這個境界的。

       油畫《春到西藏》是董希文同志隨同慰問解放軍代表團第一次到西藏,回來後根據生活感受創作的。他通過描繪被西藏人民稱為"黃金路"、"黃色飄帶"的康藏公路的通車歌頌了百萬農奴翻身後溫暖幸福的春天。春光灑在西藏遼闊的田野上、也灑在西藏人民的心上,解放了的奴隸在寧靜而遼闊的土地上幸福地有節奏地勞動著。它是自然的春天,又是政治上的春天,也是藏族人民心中的春天。它反映了西藏的新生,還啟發人們聯想到它更美好的明天。這是一幅抒情詩般的新田園風景畫。作者通過明媚的色調和遼闊舒展的構圖,使我們産生清新、廣闊、舒展、幸福的感覺。 董希文同志開始動手畫的時候説過:"這幅畫一定要畫得恬靜優美,有條不紊,讓看畫的人心情靜下去欣賞。其他都靜下來,遠處點題的汽車才能動起來、走起來。"他還説:"這幅畫和《開國大典》不同,《開國大典》是吸收中國敦煌壁畫的形式畫的,這幅畫要用中國卷軸畫的形式來畫,中國卷軸畫,一打開就讓你心靜下去慢慢欣賞,一層一層,一筆一筆都畫得有條不紊。我畫近景的杏花是把顏色按深淺歸納成四類,在下面把顏色調好,再按著明暗的層次用中國狼毫筆像畫卷軸畫中的杏花一樣,一層一層有條不紊地點上去,不能畫得混糟糟的,讓人感覺煩躁。"按照西洋油畫技法畫這類杏花,一般都是用西洋油畫扁筆和油畫刀紛亂地抹上去,在畫布上調顏色,一直到把整個杏花的感覺畫出來為止。而他放棄了這種西洋傳統的油畫技法,大膽地創造性地運用中國畫的畫法,創造了和主題意境相適應的新的藝術形式。
       (作者  靳之林)

熱詞:

  • 董希文
  • 油畫家
  • 淡雅俊逸
  • 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