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董希文先生是一位重要的藝術家。他是五十年代最有思考和最有創造性、成果最顯著的油畫家,他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油畫藝術遺産;他是一位出色的藝術教育家,為新中國培養了許多傑出的油畫人才。他對油畫的"中國風"問題,有深入的思索與研究,並在實踐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它創造的作品,在美術史上會永遠熠熠發出光輝。他在許多文章中所發表的真知卓見,今天仍然十分有現實意義。今年是董希文先生誕生八十五週年,僅以此文,表示紀念和崇敬之意。
董希文一九一四年六月出生於浙江紹興。一九一七年遷居杭州,受父親董萼清愛好古文物的影響,自幼對藝術産生興趣。他後來雖然一直從事油畫創作,但對中國傳統藝術卻很有研究,這可能與他幼年所受到的熏陶有關。他原來是學土木工程的,中學畢業後考入杭州之江大學土木係,但一年之後即放棄此志願,考取蘇州美專,那是一九三三年夏天。一九三四年夏至一九三七年夏,他先入杭州國立藝專預科學習,後又考進該校本科,學習成績優異。後因戰事一度停學和轉學,最後於一九三九年在遷居到昆明的國立藝專畢業。畢業後經學校推薦,去越南河內巴黎美專分校留學。僅半年,因戰事爆發提前回國。四十年代初,董希文開始獨立的生活道路。
那時,他不可能全力以赴的從事繪畫創作,他做過編輯,在重慶中央電影製片廠寫過字幕。一九四三年七月,他有機會到敦煌藝術研究所臨摹壁畫。這件事,對他後來的藝術道路有深刻的影響。因為通過臨摹,他系統的接觸古代壁畫遺産,從藝術觀念到藝術技法都受到了很大的啟發。事實上到敦煌之前,在董希文的腦海裏,已經有一個相當明確的觀念在轉悠,那就是如何把外來的藝術品種油畫與中國傳統藝術相融合,創造出新的有民族特色的中國油畫來。他正是抱著這個目的去敦煌的。除了臨摹外,他還常寫生,包括與常書鴻到南疆公路工地寫生,在敦煌,他工作了兩年多,直到一九四五年冬。在這期間他臨摹與創作的成果,于一九四六年二月在蘭州舉辦的"董希文敦煌壁畫臨摹創作展覽"中體現了出來。
一九四六年八月,董希文經吳作人、李宗津推薦,到徐悲鴻先生主持的北平國立藝專任教。後來,他的藝術生涯緊緊地與這所學校相聯絡。當一九五零年國立藝專改名為中央美術學院之後,他成為該校的教授。董希文在解放前就追求進步,嚮往光明。早在四十年代初,他就閱讀《資本論》、《大眾哲學》等宣傳唯物主義辯證法的書籍與文章,他崇拜魯迅,愛讀魯迅的作品。北平解放前夕,他參加"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愛國學生運動,與進步的學生們一道上街遊行。它以歡欣鼓舞的心情迎接北平的解放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八日,他參加了中國共産黨。國家的統一和解放之後欣欣向榮的景象,使他受到教育、受到鼓舞。他個人的才智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發揮,也極大地刺激了他的創作慾望。當時,他與領導中央美術學院的黨內權威江豐與黨外院長徐悲鴻都有良好的關係。江豐和徐悲鴻都非常器重董希文,賞識他的藝術才能,認為他是當代中國最傑出的油畫家。董希文的心情非常舒暢。一九四九年七月,他作為代表,參加中華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三年,他被任命為人民英雄紀念碑雕塑創作起稿組組長。一九五三年,被選為全國美協北京代表出席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會。一九五四年,他參加全國人民慰問人民解放軍代表團,到西藏康藏築路部隊慰問。一九五六年,被選為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會委員。次年二月,他作為中國美術家代表團成員之一,出席蘇聯全國美術家代表大會。他得到了諸多榮譽,其中最讓他激動和引以為自豪的是一九五三年在中南海受到毛澤東主席與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的接見,那是因為他創作了反映"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偉大歷史時刻的油畫《開國大典》;是的,董希文在五十年代為藝術創作奉獻了許許多多的心血。這是他創作的高産期。為歌頌新生活、新時代,他幾乎嘔心瀝血地投入藝術創作,他熱情地體驗生活、收集素材,反復推敲自己的藝術構思。為一幅畫作,他廢寢忘食,有時通宵達旦地在繪畫、在潤色。除創作外,他還擔任著教學任務,常帶領學生到工廠、農村去深入生活,去寫生,到敦煌去觀摩實習。一九六二年,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進行教學改革,實施工作室制,分別成立了吳作人、羅工柳、董希文工作室。董希文工作室又稱為"第三工作室";以其注重藝術創作中的"表現性"而著稱。與此同時,第一畫室(吳作人工作室)以注重油畫的"古典性";第二畫室(羅工柳工作室)以注重研究和發揚蘇俄油畫藝術而為其特色。
最能代表董希文藝術水平和創作成就的是《開國大典》和描繪西藏翻身農奴喜悅心情的《春到西藏》等作品。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董希文懷著興奮與激動的心情參加了天安門廣場舉行的開國大典。當時壯麗的景象給他留下難忘的印象,表現這一宏偉場面的願望在他的心中開始醞釀。他用兩個月的時間畫完這幅史詩般的作品。他夜以繼日地畫,一夜過後,畫室的煙缸裏積滿了煙頭。《開國大典》既要嚴格按照歷史史實忠實于原場面,又表現出象徵新中國崛起這一歷史片刻的莊嚴與宏偉,對藝術家來説是個複雜的難題。經過反復推敲、潤色,又要畫出"味道"來,作者終於出色地完成了這一艱巨的任務;他説:"在帶有裝飾性處理的《開國大典》這幅畫裏,盡力想做到富麗堂皇,把風和日麗的日子裏的一個莊嚴而熱烈的場面描寫出來。"裝飾性、富麗堂皇、藝術語言的整體與簡練,是《開國大典》的鮮明特色。董希文在繪製此畫時,創造性地借鑒了我國傳統藝術的創作方法。他打破嚴格的透視法則,在不違背歷史真實的大前提下選擇描繪的角度,處理城樓的場面,使慶典更有莊嚴宏大的氣勢,更有廣闊的視野。畫面上毛主席與其他領導人的關係處理得也非常得體,既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又對其他人物做了具體、明確的交代。手法洗練、含蓄。形成畫面色彩基調的是碧藍、大紅和金黃,用來調和這些色彩的是藍、棕、綠,色調響亮而又和諧。董希文為使畫面單純化,從傳統繪畫中借鑒和採用,與油畫性能的發揮結合得很好,絲毫不覺勉強,由此,《開國大典》這幅油畫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作品完成之後,立即得到藝術界與廣大群眾的認可、喜愛與高度評價。毛主席看此畫時説:"是大國,是中國。""我們的畫拿到國際間去,別人是比不過我們的,因為我們有獨特的民族形式。"
董希文在油畫民族風的探索上不止于《開國大典》,在稍後的《春到西藏》(一九五四)、《紅軍不怕遠征難》(一九五七)以及六十年代的《百萬雄師下江南》、《喜瑪拉雅山頌》等作品中,均有所體現。尤其是《春到西藏》,從構思的含蓄性到描繪手法的寫意性,都顯示出作者有中西繪畫的豐富修養,善於用民族藝術的精神來統率,把中國的技巧巧妙地融合於油畫中,使作品有鮮明的民族風。《紅軍過草地》用鮮明的色彩對比和富有感染力的筆觸,造成動人心魄的藝術效果和悲壯氣氛。在色彩上,董希文強調要"遠看驚心動魄,近看奧妙無窮",他的畫確實既有遠瞻的大效果,又有值得細細品味的魅力。其實,董希文不僅在大幅創作中追求油畫的民族氣派,即使在他的寫生(人物、風景、靜物)中,也滲透了民族藝術的格調與趣味。董希文對民族繪畫有很深的研究與造詣,他不僅親自創作中國畫(如一九四九年創作的《北京解放》、一九五三年創作的《祁連山的早晨》),而且對中國傳統繪畫的創作方法與原理有深刻的認識與分析。他的一篇重要學術論文《從中國繪畫的表現方法談到油畫中國風》,生動地説明了這一點。正因為如此,他探索的油畫中國風不是表面的、淺層次的所謂"單線平涂"(這種畫風五十年代一度流行),而是從形式到內容的"化",也就是説,追求把油畫的多方面性能吸收過來,經過消化變成自己的血液。"把這種外來的形式變成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東西,並使其有自己的民族風格"。董希文説:"油畫的中國風,從繪畫的風格方面講,應該是我們油畫家的最高目標。"是的,他一生為這個目標努力奮鬥。他取得了有開拓意義的重要進展,可惜他英年早逝,沒有完全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是,他已經取得的成就,不論在油畫的中國風方面,還是在整個油畫的創造成果方面以及在藝術教育領域,都是非常傑出的,無愧於時代的。董希文是時代忠實的兒子,他把自己的全部才智都獻給了時代,獻給了藝術。他的藝術是永存的,他的精神也是永存的。(作者 邵大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