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在油紙傘上繪畫,拿回家撐著在雨巷走一走;在王星記白紙扇上寫詩,送給某個心儀的人;還可以打造一把刻上姓名的張小泉剪刀,孝敬喜歡裁剪縫紉的長輩。
在電子化工業産品覆蓋一切的今天,這些傳統“中國製造”的老手藝已經漸漸遠離人們的日常生活。但是在杭州,當地政府建起了主題性博物館群落,並在運營上不斷創新,讓曾經的日用品作為藝術作品,以一種優雅的文藝格調重新進入現代人的生活。
“老廠房 ”和“老遺産”有機結合
一根根粗原木撐起大坡頂,光線從木格子老虎窗中透射進來。這是民國時期通益公紗廠的老廠房。
有人在叮叮噹當鍛打剪刀,火花四濺,有人在製作陶藝瓷器,有人在給油紙傘刷花,還有人糊扇子。這是“手工藝活態展示館”。廠家入駐,工藝傳人現場演示,並設12項體驗項目。記者在西湖綢傘攤位前看到,一些小朋友製作了可愛的小傘,傘頂裝飾著動漫玩偶。
在位於杭州市拱墅區的京杭大運河邊,幾座老廠房被改建成為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中國扇博物館、中國傘博物館和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等,先後在2009年和2011年對公眾免費開放。
幾十年前,這些廠房是絲織廠、倉庫等,在城市化的進程中,這些漸漸置身於市中心地段的老廠房舊址之去留成為社會熱議焦點。政府最終決定,這都是記錄城市歷史的工業文化遺産,應“修舊如舊”,予以保護傳承。改造方案最終決定利用這些老廠房,記錄、展示在中國工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杭州出産的工藝美術品的發展歷史,實現“老廠房”“老字號”和“老遺産”的有機結合。
博物館通過現代聲光電技術,展示這些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統工藝魅力,並充分挖掘其文化內涵,不定期推出一系列活動,開辦的免費公益講座“工美大講堂”至今已舉行23講,參與者達1500余人次。
沒有圍墻的博物館
2011年“十一”長假期間,博物館推出刀剪市、扇市、傘市3大文化創意集市活動,特邀張小泉、王星記、浦江麥稈扇廠、西湖綢傘等廠家參與,現場表演製造工藝,6天時間吸引數萬人,有的大媽大嫂專程坐了2個小時公交車過來。磨剪刀等攤位前排隊人群成了一條長龍,還拐了好幾個彎。
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館長陶學鋒説,對非遺的保護和發展,不應局限于經典展品的展示,還要通過“為民服務”來弘揚文化,改變高高在上的陽春白雪姿態,走“草根路線”,成為“沒有圍墻的博物館”“老百姓自己的博物館”。
保護傳統光靠懷舊是不夠的。傳統手工藝正在年輕人中營造出“小清新”情趣。博物館群與27所中小學、10所高校建立了長期共建關係。博物館被列入杭州市“第二課堂”,館中開設面向中小學生的工藝坊,“流動的博物館”深入社區、學校,還推出“博物館尋寶之旅”,舉辦一系列專題講座和“紙剪傳奇”“傘行天下”等主題性展覽,每週舉辦剪紙培訓班。“2011年張小泉杯少兒創意剪紙大賽”開展了60余場次活動,吸引全市8 000多名小朋友參與。
據統計,2011年博物館為青少年創新開發出動手體驗、技能提升等常設項目29個,舉辦主題活動153場次,共接待未成年人和學生近40萬人次。
“活態”傳承是對遺産最好的保護
“你是手工達人嗎?”看上去很“酷”的“手工達人”特色青少年夏令營,政府出資出政策扶助的“國大師帶徒”計劃,虛擬博物館全面上線運行……杭州工美博物館群今年推出一系列新舉措。
專家指出,“活態”傳承是對遺産最好的保護。杭州的工藝美術博物館群從規劃設計之始就特別注重處理好平民化與專業化之間的關係,在參與性、娛樂性、表演性上下功夫,因此深受百姓喜愛;同時一手抓生活,一手抓生産,與相關行業企業從籌建、藏品徵集到建成運營都密切合作,不斷深化研究,致力成為行業發展的智囊和創意源泉,形成文化和産業良性互動。
據統計,開館至今,博物館群已接待觀眾約420萬人次,最新的遊客參觀滿意率達98.8%。來自甘肅的遊客王樂對記者感嘆:“中國製造”的手藝曾是多麼精細、講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