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聯播 >

[視頻][兩會新觀察推動力]老腔傳承記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6日 19: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進入[新聞聯播]>>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新聞聯播):“聽一聲金戈鐵馬,看一眼盪氣迴腸”。發源於陜西華陰的老腔,被譽為是中國戲曲的活化石。然而,就是這樣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産,差一點就變成了只能在博物館裏陳設的記憶。幸運的是,最近,老腔火了,這筆文化財富我們留下來了。

  年的味道越來越淡了,但老腔的人氣卻越來越旺了。在陜西小城華陰的文化廣場上,原本為慶元宵舉辦的老腔表演,一亮相就被鄉親熱烈的掌聲留在了臺上,原定一天的表演至今還沒結束。

  觀眾:都好看著呢,都美著呢。

  記者:他們唱的你聽得懂嗎?

  觀眾:能聽懂。

  鄉親們看熱鬧,而這位觀眾,看得卻是中國千年的文化足跡。張新建,全國政協委員,這位一直為保護中國民間藝術而奔走呼籲的學者,看到遠古的表演被台下的掌聲認可,他非常欣慰。

  全國政協委員 張新建:只要全社會高度重視,中華民族的好玩意兒,寶貝玩意兒在這們這一代是不會失傳的。

  兩千年前,通往長安的糧道上,縴夫蒼涼的號子,穿越千年,演變成了今天的老腔。後來在電影電視等現代多元文化的衝擊下,老腔漸漸被人遺忘了。

  老腔藝人 王振中:沒人了嘛,在我這兒失傳了,咱輩就成千古罪人了。

  老藝人害怕手藝失傳,委員張新建,擔心的卻是民族遺産變成人們的記憶。為了不讓民間絕活絕藝變成絕響絕唱,去年,他將一份關於傳承人保護的議案送到了全國兩會上。

  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司長 馬文輝:去年我們司裏就收到了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提案(議案)58件,一半以上是涉及到傳承人的,這樣我們工作重點放在傳承人的保護上。

  王振中,張喜民,為了這兩位老藝人把手藝傳下來,國家去年給他們每人補助8千元,還免費組織了培訓班;為口口相傳的老腔譜了曲、出了書;當地政府還在華山腳下為他們搭建了專門的演出場所,藝人每月能收入上千元。

  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司長 馬文輝:大家對它的重視程度也好了,資金上也相應寬裕了。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老腔,國家組織老腔到國家大劇院、上海世博會、港澳臺,美國去演出。一圈下來,老藝人出名了。

  老腔藝人 王振中:簽名的人多得很,到火車上人一見我,哎喲,這不是演老腔的那個人,後來有人來,沒有東西寫了,拿出錢讓我寫,我説這不行,錢上不能寫。

  老腔火了,學的人也就多了。張喜民説,在華陰已經有了五六個戲班子,甚至還出現了山寨版,這些都讓他很高興,説明喜歡的人多了。而最讓他高興的是,一直對他的手藝不屑一顧的小孫子,也開始拜師求藝了。

  記者:小時候你喜歡嗎?

  張喜民的孫子 張猛:因為小時候爺爺還沒出名嘛,也不是特別喜歡。

  記者:就是爺爺出名了你開始喜歡老腔了?

  張喜民的孫子 張猛:出名了我覺得有意思,就學了。

  記者:再給我們唱兩句?

  張喜民的孫子 張猛:可以。

  目前,國家先後認定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1488人,每人每年補助8000元;

  目前,國家認定民間藝術之鄉963個,並對這些地方實行了整體原生態保護;

  而6月1日起實施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法》,將以法律的形式對文化遺産實施保護。

(文字編輯:王夢 視頻編輯:孫繼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