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胡印斌:民眾幸福不應與官員福祉相對立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4日 08: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幸福指數”正在成為官方文件和民間話語中的熱詞。江蘇江陰、河南平頂山等一些地方政府,已經把“幸福指數”納入對當地官員的政績考核中。不過,“幸福指數”在表達上的流行,並不能替代現實世界中公眾的真實感受,也不意味著居民收入已經與經濟發展同步。

  毋庸諱言,官員和民眾在對幸福的理解上正在産生裂痕。上周,中國青年報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新聞中心,對2633人進行的調查顯示,95.7%的人覺得民眾的“幸福指數”與當地政府的作為有關。一名網友留言,現在一些地方政府只看重GDP,忽視民眾的幸福感,因為有了GDP的增長,他們就有了升遷的希望和保障。(《中國青年報》11月23日)民眾可以列舉出很多身邊政府官員追求GDP的實例,以佐證上述調查數據和網友感言。

  經濟社會的發展歸根結底應體現在國民幸福的提升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騰飛符合全體民眾的意願,民眾也都是經濟高速發展的受益者。在這個時期,並不存在官員與民眾幸福認知的對立。官之所繫,即民之所想,社會各界確實存在一個改革共識。然而,當中國國力大大增強、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後,不可避免地産生利益分化,貧富差距也日漸拉大,這時,協調社會各階層的利益關係、全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實現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以提升全民“幸福指數”,就成為一個迫切議題。

  然而,恰恰在“幸福指數”問題上,一些政府官員與民眾的理解産生差異,甚至有漸行漸遠之虞。官員過於強調經濟發展速度、規模,這本身並不是壞事,因為人民生活改善的基礎,仍然建立在經濟發展水平上。但經濟發展不應造成生産和生活的嚴重割裂,更不能以犧牲民眾幸福為代價。民眾普遍的“偽幸福”、“不幸福”,不僅不能助推經濟社會的良性發展,還會成為發展的障礙和隱患。民眾參與了創造經濟奇跡的過程,當然也有權利追求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一個讓普通民眾生活缺乏尊嚴的經濟體,不會是一個健康的經濟體。

  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中,一部分掌握公共資源的官員因為近水樓臺,已成為實際上的獲利階層。每年查處的腐敗官員貪腐數額越來越大,行為越來越無所顧忌,“官二代”現象傷害社會公平,官商結合現象侵蝕市場秩序,更有眾多官員好大喜功,熱衷於興建政績工程,等等,如果官員一味主張自己理解的“幸福”,而罔顧大多數民眾的“幸福”,民眾當然會擔心,以往與民心息息相通、利益相關的官員,在幸福認知上,與民眾的交集會越來越少。

  正因如此,在地方官員政績考核中引入“幸福指數”就變得迫切起來。儘管一時還很難矯正追求政績的路徑依賴,但至少會通過行政強力改變一下以往的經濟發展方式,最終增進民眾的福利和幸福。民眾在教育、醫療、公共服務、公共安全、社會保障等方面所獲得的公共資源傾斜,必然會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動力。在前述調查中,89.3%的人期待將“幸福指數”納入地方政府考核體系,更有不少專家也持同樣觀點,這樣的民意值得重視。

  官員履行公共事務,承擔公共責任,其所思所想與民眾的交集越多,則經濟社會的運行就越順暢。民眾普遍感到幸福,這本身就應該是官員的福祉所在,整個社會的全面發展必須以每個人的發展為前提。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