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胡印斌:富是富的理由,窮只能是窮的原因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9日 09: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人民日報》18日刊發長篇報道《“我不想一直窮下去”》,報道了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弱勢群體艱難的處境。這個人群目前還十分龐大,權威披露,按照2009年確定的人均年收入1196元的標準,全國尚有3597萬絕對貧困人口。困擾他們的不僅僅是苦難的生活,更是改變的艱難,正像貴州農民張中周説的那樣,“苦累都不怕,最怕的是沒機會。”

  儘管希望擺脫貧窮的努力,一直明明滅滅,照亮著、支撐著弱勢群體無比艱難的人生。然而,現實地看,這一群體改變命運的路徑註定十分艱難:家裏窮——孩子接受不到良好教育——找不到有發展潛力的工作——收入低、過著和父輩類似的生活。於是,在這樣“窮成為窮的原因”的惡性循環中,沒有機會、或者機會很少的底層民眾,大概只能在貧窮的漩渦中苦苦掙扎。

  我曾經沿著明長城的線路穿越北中國九個省份的偏僻農村,那應該是與北京、上海、廣州等大都市迥異的另一世界,差異之大,驚心動魄。在很多地方,固然也能感受到有著懷鄉病的文人學者所追慕的那般田園風光,人們都自由、舒緩、隨性地生活著。但是,更普遍的卻是農民艱難的生存狀態。像《人民日報》記者披露的那樣,一家人窮盡一生辛勞,往往也很難從根本上改變困境。

  當然,也有一些富裕的農民,但大都是“有門路的”,也就是與權力或市場有著某種關聯者。比如説,那些開礦的人,不是外地老闆就是本地有權勢的人家,一般農戶,基本沒有這樣的機會。即使想去當地礦井挖煤也很難實現,老闆因為擔心本地人出了事不好善後而不願接受。

  農村如此,城市居民之間的割裂感也在加深。很簡單,在一個城鄉日漸一體化、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産品都需要支付高價的社會,底層民眾要麼無力支付,只能聽任貧窮的代際傳遞;要麼勉力支付,因病致貧,或者一家人省吃儉用供養子女讀書,到頭來卻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甚至連償還學費都成問題。

  改變的希望在哪?在起點已然不平等的情況下,機會的平等則變得至關重要。而這,只能依靠政府的制度設計來實現。現階段,與中國經濟騰飛相伴的後果是,居民收入中的財産性收入越來越突出,這就使得依舊依賴勞動報酬維持生活的民眾與富人的差距越來越大。

  特別是,“富是富的理由”因為契合了某種急於發展、超越的思路,某種程度上正在成為一種主流意識,越來越受到社會的追捧、政策的傾斜。此種追捧和傾斜的具體表現是,富人正在把持主流話語權,並對政府決策産生深刻影響,其意見和建議不僅容易傳達出來,也容易被迅速放大而引起政府高度關注,並在實際上形成某種緊密或鬆散的政商聯盟、精英聯盟。一方面,尋求政策的正當性,固化既得利益;另一方面,謀求決策話語,繼續攫取潛在利益。

  這些努力不僅使得少數人汲取了很大一部分社會財富,也斷送了大多數人的發展機會,直接遏止了底層人士的向上流動,使他們在“窮”的代際傳遞中繼續窮下去。事實上,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國民的財産性收入的增加是一種必然,但是,這種增加不能以斷送窮人的發展機會為代價。那樣,只能使得社會財富急劇聚集、社會人群産生分化,社會關係發生斷裂,從而增加社會的不安定。(胡印斌)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