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劉敏:誰製造了氣荒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7日 09: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長江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氣荒可能捲土重來。媒體報道,進入取暖季的北方一些城市出現車用天然氣限供或已經達到供應極限的情況,而去年氣荒最嚴重的武漢長沙等地,據稱今冬或仍有幾千萬方不等的天然氣缺口。

  説氣荒“可能”捲土重來,是因為氣荒還沒有坐實。事實上,國家能源局就否認氣荒,稱今冬不會斷氣缺氣。

  氣荒從表面上看,就是供不應求。減少需求,或者增加供給,都是解決表面氣荒的辦法。從需求層面來看:價格上漲,需求下降;反之,價格下降,需求上升。這是一條經濟定律,基於人的本性。這種解決思路的意思是,漲天然氣價格,大家就會掂量著用,需求降下來,氣就不荒了。

  從需求層面解決有不少問題。之前,天然氣並不是居民常用能源,在天然氣消費的國家宣傳和刺激下,天然氣目前已成為城市(比如出租車)和居民的基本生活能源之一。一方面,水電氣這些基本能源的需求基本穩定,不太可能出現不正常的劇烈波動,即便冬季需求增加,也是可以預期的。另一方面,既然是基本生活能源,通過減少需求的辦法,多多少少都有些不負責任的意味。

  在需求一定的情況下,減少供給也能夠導致氣荒。也就是説,如果控制住供給,然後人為製造天然氣的稀缺,同樣能造成供不應求的局面。

  在我國,天然氣的勘探開採,掌握在某些國有石油企業手中。採多采少,這些石油巨頭們顯然比其他人更有決定權。天然氣以及成品油的儲運和管道輸送設施,同樣也是由某些國有石油企業獨家經營。

  這意味著,天然氣的開採、管道運輸和儲氣設施這些關係民生問題的供給層面,都由這些國有石油企業控制。予取予奪,基本不會失手。而且,掌握了供給,基本就意味著掌握了定價權,至少能對價格施加巨大的影響。

  除非證明我國天然氣儲量確實不足,不足以支撐目前的市場需求,而且就算進口也解決不了問題,那麼從需求層面下手才是可以理解的。這就涉及到生活方式的轉變。根據國家能源局油氣司副司長胡衛平的説法,通過擴大進口規模和加大國內開採力度,今年國內天然氣總供應量同比將增長200多億立方米。正是基於此,他才否認“氣荒”一説。能源局的意思已經再明白不過了。

  解決表面氣荒,就應打破某些國企的壟斷地位,將油氣工業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這方面,一些國家已有成功的經驗,開放之後,天然氣的供給能力得到極大提升。今年5月,國務院出臺《國務院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業界簡稱“國新36條”,其中規定,“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石油天然氣建設”。當然,民間資本需以“參股”以及“與國有石油企業合作”形式進入這一領域,但是有限開放總比鐵板一塊好,更大的開放應成為趨勢。

  我們的一些央企,尤其是能源領域的央企,常常以國家經濟和能源安全名義為壟斷辯護,好像控制得越緊就越安全。然而,有什麼比年復一年的氣荒、時不時的斷供停供更不安全呢?理應將包括天然氣在內的“能源荒”視為對民生的實實在在的安全威脅,提升安全的方式不是壟斷,而是開放。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