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鄧海建:“最節約老人”悲劇何以讀出喜感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6日 08: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西安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重慶開縣一個偏遠山村裏,住著一位年過七旬的張青田老人。5年前,村裏為這個五保戶拉了電線安了燈泡,5年後,一位剛畢業的村官在走訪時無意發現,老人家的電表5年來總共只走了6.1度。老人的事情曝光于網絡後,短短數日,有數萬網友持續關注,向這位“最節約老人”表達敬意。(10月25日《重慶商報》)

  5年,6.1度電,這對比太震撼了。於是有人説,“5年了,老人只用了6.1度電。不是電表壞了,也不是老人偷電,更不是老人給不起電費”——結論就是:老人是節約先鋒,是低碳模範,是現代人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楷模;還附贈小品文般的總結,“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真的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不妨看看“最節約老人”的家境吧:“60平方米的磚瓦房被隔成兩間,一間堆滿柴火和雜物,另一間房裏只有一張簡易的木板床、一個破舊的木櫃、一個木凳,還有鍋碗和鋤頭。在這兩間房的房頂,各挂著一個已經滿是灰塵的5W燈泡,它們就是家中唯一的電器”……

  如此節約,與其説是主動為之,不如説是“被節約”。兩隻5W燈泡,映照出老人5年的生活質量——而這,是比節約更讓人愧疚的東西。

  節約的意思,是儘量少佔用或消耗資源。但節約有個前提,就是要讓人生活得更好。如果節約就是降低生活質量,甚至是犧牲基本權益,那麼,這種“節約”有什麼意義?

  譬如眼下一些地方的“集中斷電”,顯然與節能減排的旨歸相去甚遠。在節約問題上,我們還應秉持一個基本邏輯:公權或公共部門當是節約的先鋒,在節約的起跑線上,不能指望公民個體“不計成本、不計代價”地衝在最前面。

  “最節約老人”,感動不了真想節約的民眾,其節約的真相反倒令人揪心。任何美德的標桿,首先是人性的、柔軟的、充滿煙火味的。如果有可能,我寧可“最節約老人”的燈泡亮一點、家電多一點,這“5年6.1度電”的悲愴,能讀出“節約”的喜感嗎?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