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鄧海建:誰“虛構”了我們的教材?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1日 08: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今日早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據一個民間研究團體報告,目前使用最廣的三個版本小學語文教材存在多篇內容失實的文章及常識性錯誤。其中,“愛迪生為媽媽做手術”一文純屬虛構。該民間組織還稱這些教材還存在經典的缺失、兒童視角的缺失、快樂的缺失等問題。

  愛迪生在中國語文教材裏“被救媽媽”;華盛頓童年所住的房屋在中國語文教材裏“被植上了櫻桃樹”;還有《地震中的父與子》,為了強調父愛的偉大,硬是拼湊出一個外國父親38小時徒手刨挖14個孩子的情節……是的,我們可以不經典,可以不天真,甚至可以不快樂,但不能不實事求是。

  語文教科書之於國民教育的意義,足以從每年高考作文題投射的社會關切裏窺斑見豹——那一片片串成教材的文字,是一個民族的自我認知、傳統圭皋的鏡像,更旗幟鮮明地彰顯著這個社會的文化主張與價值情懷。從這個意義上説,不經典、不天真、不快樂的教材頂多只會讓孩子營養不良,但虛假的種子卻如同三聚氰胺奶粉,遲早會在孩子的認知與情感中埋下毒性的隱患。

  誠然,語文教材有別於理性的字典,它也需要理想化的浪漫與溫情,但是,把童話講成紀實新聞、把幻象當做寫實的人生,其苦心孤詣的價值操守就註定會有轟然倒塌的一天。沒有人批判《桃花源記》,也沒有人覺得安徒生童話過於完美,我們敏感的是那些引人誤入歧途的“高大全”,我們警惕的是那些“己所不欲卻施於人”的險惡理念。當常識成為語文課本裏的第一縷炮灰,我們便是遺忘了一個最基本的邏輯——所謂“真善美”,一旦真實遠走高飛,“善”與“美”還會和藹可親嗎?□鄧海建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