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馮海寧:樓市“限購令”是不是“降壓靈”?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09日 11: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西都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上海7日出臺樓市調控細則,在一定時期內限定居民家庭購房套數,暫定上海及外省市居民只能在上海新購一套商品住房(含二手存量住房),積極做好房産稅改革試點的各項準備工作,並按不同的住房銷售價格確定土地增值稅預徵率。(相關報道見昨日本報17版)

  由於熱議已久的房産稅這只“靴子”在上海仍未落下,“限購”就變成了上海樓市新政最耀眼的詞。但不要以為這是上海的新創,今年“五一”左右,北京就出臺了“同一家庭限新購一套商品住房”;而且,國慶前深圳、廈門也已出臺類似“限購令”。廣州是否也出臺“限購令”,據説在下周拍板。

  可見,不少城市已把“限購令”當成了調控的靈丹妙藥。這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國五條”要求:房價過高、上漲過快、供應緊張的城市,要在一定時間內限定居民家庭購房套數;二是能直接用於遏制投機性需求的有效手段目前並不多。

  我注意到,不少人對“限購令”寄于厚望,有學者言:“限購令”比暫停三套房貸更嚴。顯然,在不少人眼裏,似乎只要“限購令”一齣就能穩定房價、給樓市降壓,果真如此嗎?

  要想客觀評價一條政策,最好的辦法是通過市場來檢驗。拿北京“限購令”來説,出臺時許多人就當成“降壓靈”來看,實際怎麼樣呢?市場的回答是:北京房屋成交量和房價雙雙不斷走高,與沒有出臺“限購令”的城市似乎沒有多少區別。這説明“限購令”並非“降壓靈”。

  “限購令”難“降壓”大概有三個原因:其一,“限購令”沒有明確的時間界定。在一定時間內限定購房套數,究竟是多長時間?這個問題不明確,就難有實質約束。

  其二,“限購令”有可能變成“折扣令”。“限購令”可能打折扣,不僅是因為政策本身有漏洞,而且政策落實可能不力——《人民日報》問卷調查顯示,八成網友認為調控政策落實不力。

  其三,“限購令”有可能變成“炒房令”。有人披露的一個煤老闆的囂張言論很有代表性:不讓生兩個

  孩子,我就生兩個;不讓投機倒把,我就倒賣鋼材;不讓炒房,我就炒房。言外之意是,不讓幹什麼,就偏幹什麼,這説明什麼東西越限制就越稀缺,就越有炒的價值。

  我以為,樓市調控的政策選擇應該多樣,不能過於依賴於某些個別政策(如“限購令”)。即便想讓“限購令”發揮效力,也要吸取之前的教訓,在北京“限購令”效果不顯的情況下,理應謹慎選擇這一調控手段。要清楚北京“限購令”效果不顯的原因是什麼,要吸取教訓完善政策,而不是簡單照搬。

  其實,樓市調控最根本的辦法還是要在財稅、貨幣、土地、保障房這四個方面開動腦筋,儘量多用市場手段少用行政手段;不能總依賴於臨時性的行政手段,要以長效的制度規範來治理市場。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本週三警告稱,全球房地産行業的前景“黯淡”,這一行業的衰退期可能會延續8年時間。竊以為,這是中國樓市回歸理性的良機,不可錯失。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