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王學進:“去魯迅化”的間隔性癔症又爆發了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9日 13: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浙江在線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去魯迅化”的間隔性癔症又爆發了!9月6日,編劇劉毅在其新浪微博上發帖稱,“開學了,各地教材大換血”——他列舉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課文,比如《孔雀東南飛》、《藥》、《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壯士》、《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朱德的扁擔》等。其中涉及魯迅的作品最多。(9月7日中國新聞網,8日《廣州日報》)

    這是繼刪除魯迅的《論“費額潑賴”應該緩行》、《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等文章後,教材編寫組又一次實施的“去魯迅化”行動,一位負責人對此做出的解釋是,“所選篇目不再以意識形態劃分,而是讓語文教材回歸到語文、回歸到人文。”如果真的遵照這一方針去選編教材,我舉雙手贊成,問題是,從增刪結果看,竊以為,這一方針並未得到真正實施,恰恰相反,“去意識形態化”的背後反而強化了政治化。

    就以此次被刪的魯迅作品為例。《藥》是一篇思想深刻、藝術構思精巧的短篇小説佳作。先生巧妙地用“人血饅頭”即“藥”這一小道具,入木三分地描寫了民眾的愚昧、麻木,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阿Q正傳》聚焦于國民的劣根性——自我麻醉、自我滿足、自我解脫與逆來順受的精神勝利法,塑造了阿Q這一具有世界性的藝術形象,表達了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複雜心情,被公認為先生的代表作。《記念劉和珍君》是一篇為紀念在“三一八慘案”中遇難的烈士所寫的時評,先生用飽含血淚的文字謳歌了烈士的壯舉,譴責了殺人者的罪行,與另一文《為了忘卻的紀念》被公認為先生最傑出的時事評論。

    從這三篇傑作中可看出先生的創作立場,即在立足於社會批判、國民性批判的同時,——用先生的話説是“與黑暗搗亂”,始終站在平民立場,反映他們的疾苦、不幸及其愚昧落後,印證了他自己所秉持的人格理想: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因此他從不屑于為當權者歌功頌德,更不屑于粉飾太平。這就是我們常説的魯迅精神,不媚俗,不媚權,堅持正義,反抗強權,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同時又同情弱者,充滿底層關懷,堪稱“民族魂”。

    那麼,新時代是否需要魯迅精神呢?當政者口頭上説是需要的,實際上卻害怕魯迅精神。我發現,越是社會矛盾激化的時候,“去魯迅化”越是表現得突出和急切,因為主張“去魯迅化”的人擔心,如果新時代涌現更多像魯迅這樣的“憤青”,人人都以筆作武器,一天到晚發文批判這痛斥那,大家就沒好日子過了是不?還怎麼“維穩”?但他們不會這樣明説,而是會這樣説,現在是河清海晏的太平盛世,全國上下都在立足於經濟建設,再不需要大力提倡魯迅的批判精神,當然也沒必要像先生那樣毫不留情地批判國人的劣根性,時代不同了嗎?一句網絡流行的經典話深刻地概括了此種心態:60年了,他們總算知道魯迅是誰的人了。

    因此,在淡化意識形態的名義下,魯迅的作品一刪再刪,金庸的作品如《雪山飛狐》等,經濟學教授王則柯的《錢》和沈傑《向小康生活邁進的期待》,反映“神舟六號”飛船升空的《飛向太空的航程》,呼喚奉獻精神的《尋找時傳祥——重訪精神高原》,反映香港回歸的通訊報道《別了,不列顛尼亞》等麻醉人們的意志和粉飾太平的作品,則被大量地選入。你説,這到底是在淡化還是強化意識形態?我不敢斷定“去魯迅化”的背後是否關涉一場政治陰謀,但説其別有用心則沒問題。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