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復興時評:對“長江毒魚”不能一測了之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30日 10: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復興評論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畢曉哲

    8月25日,一家國際環保組織發表的《“毒”隱于江——長江魚體內有毒有害物質調查》報告顯示,在取自重慶、武漢、南京以及馬鞍山四市的野生鯉魚和鯰魚體內,均測出了被稱為“環境激素”的壬基酚和辛基酚,這兩種物質可導致雌性性早熟等性發育和生殖系統問題。(8月30日現代快報)

  在上述的檢測報告中,長江野生魚不僅檢測出了導致“性早熟”的壬基酚和辛基酚,報告中還寫到,汞在所有的肌肉樣本和除一條重慶鯉魚肝臟樣本外均被檢出。所有的鯰魚肝臟樣本均被檢測出含有鎘,在馬鞍山提供的鯰魚樣本中,部分肝臟樣本被檢測出含有鉛,但肌肉樣本中鉛的含量均小于最低可測出值。可見按照檢測顯示,今後的“長江魚”也將在公眾眼中成了不得不謹慎食用的一條條“毒魚”。就此,筆者以為從維護廣大社會公眾的安全與健康角度出發,對於這樣的“毒魚”檢測絕不應“一測了之”。

  實事求是的説,由於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目前對食品類的檢驗檢測標準總體上較為滯後。前一段時間聖元乳業深陷“性早熟”門,衛生部就引人關注的“奶粉激素風波”曾明確表態——“我國奶粉裏不允許檢出雌激素”,不過,因原因複雜、尚在調查,故“仍然不能斷定性早熟兒童與特定食物或環境之間有聯絡”。但在實際檢測和操作過程中,除了在“三鹿毒奶粉”事件後我國奶粉檢測標準中增加了三聚氰胺檢測標準之外,其它標準並無多大變化。總體而言,我國的食品安全標準總是在一次次“教訓”之後才産生的一次次“標準”的提高,如阜陽“大頭奶粉”事件之後,我國才制定和補充了奶粉中的蛋白質含量標準。

  食品安全問題,除部分原因是由於商業經營者的無良和利益薰心之外,也存在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環境污染和社會發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一些農業産品為了保證産量,出現大量農藥殘留問題,譬如去年發生的海南“毒豇豆”事件,就屬於這種情況,諸如蘇丹紅鴨蛋、洗蝦粉小龍蝦等,往往就是人為的産物。但另一部分就是間接的環境污染的産物,又上述提到的長江水産中的野生鯉魚和鯰魚體內的“有毒物質”的累積,不排除就是沿江沿岸的各類污染企業和生活性污水所致。

  維護食品安全是一個各國普遍面臨的嚴峻課題,有關方面必須以為民眾根本利益負責的態度,對類似的食品安全問題事件高度重視起來。因此,首先就需要監管人員以盡職盡責、以人為本的心態加強防範和嚴厲的打擊,建立相關快速反應機制等。另一方面應從制度和法紀上著手,儘快改變我國滯後的食品安全檢測標準,在嚴格執行好《食品安全法》的同時,在各類食品的檢測檢驗和檢疫上,應處於時時更新狀態,而不是標準一定就是多年不變,更不是“檢測無門”。“長江毒魚”檢測報道的出臺,其實再一次給我國敲敲了警鐘,在當前社會飛速發展的現實之下,化學類産品的大量應用,不排除我們的環境越來越“高危”,就此,有關部門應“大有作為”。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