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廖德凱:三鹿後是聖元 監管部門幹嘛去了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13日 09: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近日,疑似聖元奶粉致女嬰性早熟事件備受關注。衛生部10日在例行發佈會上回應稱,湖北省食品安全監管領導小組辦公室已組織相關職能部門,抽取該品牌的樣品進行實驗室檢測。發佈會期間,最先報道此事的某媒體記者提問,説到“聖元牌奶粉”時,突然一改口説“不對,是某奶粉”,引來全場的笑聲。回答記者提問時,新聞發言人鄧海華也一直用的是“某品牌”奶粉。(《新京報》8月11日)

    對於“某品牌奶粉”的品牌,雖然心知肚明,但各媒體和新聞發言人都心照不宣,視為新聞發佈會的“花絮”。但“某品牌奶粉”所帶給人們的,可不僅僅是讓人“會心一笑”的花絮,還有沉痛而不太遙遠的回憶,比如:兩年前那場給中國乳業帶來強烈地震的“三鹿奶粉事件”的主角,在問題初現之時,也曾態度強硬,相關部門或媒體也曾稱其為“某品牌奶粉”。

    其實,是不是叫“某品牌奶粉”,並不是問題的關鍵,我在意的是,“某品牌奶粉”經歷了“劣質門”、“三聚氰胺門”等重大安全事故後,依然會出現在我們的眼前。俗話説“吃一塹長一智”,但我們吃了這麼多虧,上了這麼多當,“某品牌奶粉”依然還在刺激我們的神經,傷害我們的孩子,問題出在哪?為什麼還是要讓無辜的孩子們埋單?為“劣質門”、“三聚氰胺門”還債的,又是孩子!還是孩子!

    究其根源,無論是“劣質門”、“三聚氰胺門”,還是“早熟門”,恐怕都可稱為“檢測門”或者“監管門”。從“劣質門”開始,監管也好、檢測也罷,都是“出一次事故,鋪一回地毯”。出事了,“地毯式排查”,卻只著眼于有沒有三聚氰胺、存在不存在劣質現象,而沒有舉一反三的智慧,缺少全面、根本性解決問題的措施,完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以至於幾年過去了,對於奶粉的監管,還沒有形成一個成體系、有效果的制度保障。

    正因如此,在“適當”的時候,就會有“某品牌奶粉”冒出來。沒有形成有效的監管體系,這幾乎是一種必然。相關部門習慣於當時轟轟烈烈查處,卻少於事後踏踏實實研究,如此行事,如何能建立起科學的監管體系?每出一個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從上到下不可謂不重視,也不可謂不努力,但若不吸取監管教訓,難保以後不會再有“某品牌奶粉”。

更多觀點:

許曉明:對食品安全監管不能選擇性失明

張金嶺:兒童“早熟門”亟待權威説法

周明傑:奶粉門別拿標準轉移視線

朱四倍:“某奶粉”背後的社會恐慌出口在哪


廖德凱:三鹿當初也叫“某品牌奶粉”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