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建一流大學,赴歐美培訓管用嗎?

發佈時間:2010年05月19日 08: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教育部和國家外國專家局決定組織實施高校領導赴海外培訓,今年共100名左右高校領導將到日、美、英等地培訓。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同時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國際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校,若干所大學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5月18日《新京報》)

    應該説,高校領導多多走出國門赴外取經,從常理而言,是有益的,但若是從打造國際名校的角度看,此舉卻未免有些拉大旗當虎皮之感。

    之所以這麼説,是因為當下無論是北大、清華還是復旦、浙大等名校,但凡在關鍵崗位上任職的,基本都有海外留學或科研的經歷。國內高校缺的並非國外名校的管理與科研經驗,而是世界一流的學術自由與大學精神。

    舉例而言,福建省前不久頒發一個文件,要求對在課堂上有過錯言論的教師進行問責。地方紅頭文件,居然管到最應體現學術自由的大學課堂裏,這本身就暴露出在我們的高校領域中,行政至上依然起著非常重要的主導作用。而恰恰是行政至上,而非學術至上,成為打造世界一流高校的桎梏。

    不妨再舉一例,當下熱衷於傍名人,聘請明星擔任客座教授,幾乎成為國內所有大學的通病,諸如成龍、李湘、周星馳等演藝明星都輕而易舉地成為客座教授,至於高官要想當名譽教授,各大學府更是求之不得。如是,看似為高校門面貼金鍍銀,實則卻讓大學精神喪失殆盡。

    更不用説,在一些高校裏,為了爭當一個處長,竟有幾十名教授應聘。這説明,經歷了現實的洗禮,幾乎所有學人都明白,就算是在號稱學術自由、尊崇自由的高校,行政官員的地位也是遠遠高於學者的。在這樣的學術環境裏,指望著那些副部級高校官員能到國外學到一些先進理念是可能的,但指望著這些兩棲官員將先進理念付諸現實,則過於樂觀。

    歐美名校的經驗都擺在那兒呢——去行政化、讓學術至上,只要做到這兩條,高校就完成了一次質的蛻變。但要邁出這一步,需要太多勇氣與決心!

(王 毅)原題:赴歐美學建名校把錯了脈

 

責編:趙春曉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邊看邊聊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