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貳:一流大學,需要這個時代思想探索者的裸泳

發佈時間:2010年05月04日 10: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紅網

    關於一流大學的話題,前段時間已有頗多評論。在近日于南京舉行的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記者專訪了5位國內外著名高校的校長,請他們為中國高校把脈、“挑刺”,多位校長不約而同地認為,中國的大學絕對能辦成世界一流大學,只是還需要一點時間,最快估計,需要20年。(5月3日新華網)

    20年,彈指一揮間。樂觀的預計,如果以目前西方的一流大學為標準,那麼國內的頂尖高校在20年內成功實現軟硬兩方面指標的達標,應當是個可以實現的願望。然而,中西方教育文化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儘管西方的高等教育理念對東方來説極具借鑒與學習價值,但對於東方,尤其是中國來説,我們所追求的“一流大學”,是否就是西化的“一流”呢?筆者認為,教育既離不開本土文化的滋養,也不能缺全球化視野的鏡鑒。中國高校所要創造的“一流”,應當是中西教育文化融合創新後的一流,而要做到這一點,必不可少的是符合時代需要的,獨樹一幟的新文化思想。

    但凡中外教育大家,或是一國一個時代教育事業的繁榮興盛,都離不開建立在時代基礎上新文化思想的指導。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他的教育思想,不僅促成了一個時代教育事業的興旺,對後世來説,更被奉為“萬世師表”。但是,孔子的教育是憑空而得的嗎?眾所週知,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這一“禮崩樂壞”的時代,對社會的改造,對秩序的重建,都促成了孔子去探索建立一套系統的文化思想體系。正是因為有著對時代的深刻認識,對建立心中的完美政治有著充分的信念,所以才有了孔子在教育思想上的重大創新與突破。再以明代的王陽明為例,他教育哲學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從事教育講學25餘年,王陽明對明代書院、社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在其死後,王門子弟更是派系林立,影響深遠。當然,王陽明絕非是個純粹的教育工作者,他同樣是對其所生活的時代進行反思後構建了屬於自己的哲學思想,再用哲學思想中的教育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育實踐。

    近代中國的教育第一人,當屬蔡元培。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廢”的教育思想家。主張五育並舉,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個顯著特徵。那麼,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淵源於何處呢?其所生活的,正是中國處於歷史轉折的關鍵時期。一方面要破除封建專制文化的遺毒,另一方面要建立學習西方的文化舞臺。在這一特殊的時代背景下,蔡元培大力提倡自由、平等、博愛的西方資産階級道德,與此同時,又主張保留並弘揚儒家傳統中的精華。正因為有著融合中西文化方面身體力行的努力,並形成了結合中西文化的哲學思想,因此才得出了“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教育原則。可見,蔡元培也是一個新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

    美國是現代教育高度發達的國家,而杜威則是美國現代教育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杜威所生活的年代,正是19世紀中後期美國國力迅速上升,並最終超越老牌資本主義強國,而躍至世界首位的大發展時期。在日新月異的變革時代,杜威以其睿智深邃的思考著涉及科學、藝術、宗教倫理、政治、教育、社會學、歷史學和經濟學等諸方面的問題,在前人的基礎上,形成了系統的實用主義哲學,建造了實用主義的理論大廈。顯然,杜威的教育思想,正是他實用主義哲學的具體運用。他的教育主張,即是為了改造19世紀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舊教育,更是為了符合時代發展需要,讓實用主義哲學發揮出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動力。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規律。每一次教育革新,首先都有其獨特的時代背景。在時代的基礎上,都有偉大的思想探索者孜孜不倦的構建哲學思想大廈。而順應時代的新教育思想往往都是新哲學思想文化的一部份,在新文化思想傳播的同時,這種新教育思想也對教育實踐進行著摧朽拉枯的指導。反觀今日,當我們呼喚“一流大學”的時候,是否同時也看到了站在時代制高點的新文化思想呢?

    沒有融合,沒有創新,沒有新的理論指導,任何革新都將是畏首畏尾,軟弱無力的。當今的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三十余後的發展黃金時期,這一切也為符合社會文明進步與發展的新文化思想,創造了極其優越的歷史條件。因此,我深信新文化的曙光必將出現,而與此相伴的,必定是人才輩出的文化繁榮。

 

責編:趙春曉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邊看邊聊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