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場:為什麼中國至今仍沒有世界一流大學

發佈時間:2010年04月16日 09: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中國目前沒有世界一流大學。”日前,做客華中科技大學“科學精神與實踐”講座的北京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如是説。“我們在進步,國外的大學也在進步。我沒聽過哈佛大學校長講,哈佛就是世界一流大學。”許智宏認為,“985工程”的建設有些急功近利的味道。(《長江日報》4月15日)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一百多年來幾代中國人的夢想。然而,今天我們離世界一流大學究竟有多遠?許智宏表示,雖然莫斯科大學的校長,還有季羨林教授都講,北大已經是世界一流大學了,但他認為中國目前還沒有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學筆者想説的是,即便是中國最引以為傲的北大、清華之流,尚且如此不堪,勿論其他。

  何謂世界一流大學?曾擔任十載哈佛大學校長的陸登庭教授在談到一流大學的概念時,用四個“一流”加以概述:一流的設施,一流的師資,一流的學生,一流的評價。牛津大學校長科林?盧卡斯教授也認為,中國高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學面臨的挑戰還有很多,如資金、師資、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等。從美英等國的大學評價來看,一流大學之所以名列前茅,重在大學綜合實力的表現。但一流大學最核心的還是其獨特的社會聲望和學術聲譽,老牌的世界一流大學如哈佛、耶魯、牛津、劍橋等通過長期的積累已奠定了崇高的社會聲望和學術聲譽,從而穩居大學排行榜的前列。

  眾所週知,學校聲譽或學術聲譽在大多數大學評價中佔到極其重要的分量,其無形價值具有極強的磁場效應,能吸納大量的有形資源,如優秀的學生、教授、政府和企業的贊助、捐贈等,使學校的産出大大增值,如畢業生的市場優勢、教授的學術權威和影響等。但當下中國的大學,“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學科、學科群和學術成果還比較少,教師中有世界影響的一流學者人數很少,培養、吸引和匯聚優秀拔尖人才的機制尚未形成。”

  今日,大學之最流行的形象已不是“象牙塔”,而是眾望所歸的“服務站”了。用布魯貝克的話來説,人們開始強調自由教育的後果,那就意味著“從理性主義哲學轉向實用主義哲學”,從紐曼的“大學理想”轉向克爾的“大學用處”。只是,大學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場所,應該具備什麼功能,到底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呢?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而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是不知道如何培養人,造成了極大的人才浪費。曾經有人打過這樣的比方,説五十年代的大學畢業生其水平相當於現在的博士,八十年代初的畢業生相當於現在的碩士。此種九斤老太式的喟嘆,既有對高校教育現狀的憤慨,也多少反映了當前高等教育的現狀。眼下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目前高校的專業設置、學科結構與社會需求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沒有致力於完善人格的塑造,未能著力於培養應用型人才。

  説到教育目的是什麼,英國教育家赫伯特?斯賓塞在他的《教育論》中提出了“為完滿生活做準備”的教育目的。斯賓塞認為,生活應當是教育價值的核心,教育的目的應當圍繞“完滿生活”展開。在面對這樣的難題時,哈貝馬斯的解決之道是,承認大學的功能,但也捍衛大學的理念,即科學統一不能建立在一門超越科學的科學也就是哲學之上,而只能建立在各門科學共享的合理交往或論辯之上。在中國經濟社會的大轉型時期,如何加大理論知識貢獻的力度,一方面盡可能地把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産力,另一方面能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現實問題。

  無論如何,我們有理由對未來的中國大學充滿期待,因為我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嘗試著改革,從來沒有停止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的步伐。

 

責編:趙春曉

打印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邊看邊聊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