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新文:大學豈容精神失落

發佈時間:2010年05月05日 08: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第四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落下帷幕,可是,“中國究竟有沒有世界一流大學”、“中國何時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疑問和困惑卻揮之不去,已然成了中國高等教育界的一種情結。

    建設高水平大學的願望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迫切。原因很簡單,我們已經擁有了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規模,自然很想建設一批世界一流的標誌性大學。可是,與國外著名大學相比,我們的差距是明擺著的。中國大學距世界一流有多遠?外國大學校長很坦率:大概至少還要努力20年。

    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這不僅僅因為我們起步晚、底子薄、投入少,更重要是在大學建設中存在著一些誤區,特別是一些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行為,嚴重違背了辦學宗旨和大學精神。

    有人把大學當作“衙門”來辦,大學裏官氣太重,機構重重,造成效率低下,學風不正;有人把大學當作産業來辦,大學裏只見大樓,不見大師,昔日的象牙塔,今日卻供著“孔方兄”。因此,當大學裏學術失范、學風不端等不良現象公之於眾時,人們開始質疑:引領社會文化的大學到底還有沒有文化?被譽為“精神家園”的大學還要不要精神?

    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大學既為人文淵藪、育人高地,豈容文化沒落、精神缺失?為此,人們呼籲:重建大學文化,再塑大學精神。

    大學文化與大學精神密不可分。大學文化一般是指長時期積澱形成的、穩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而大學精神正是大學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大學文化與大學精神作為大學軟環境的重要因素,對師生的影響不可低估。上世紀40年代,梅貽琦教授在《大學一解》這篇文章裏説,“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曾任南京大學校長的蔣樹聲教授曾説:“精神氣質、理想追求、價值取向、文化氛圍”這16個字雖然在大學裏看不見、摸不著,但又是無處不在的。所以每個教授、每個同學在這樣一個潛移默化的環境和過程中都在熏陶著自己。如果缺乏良好的大學精神,就會産生很多問題,甚至可能難以抵制社會變革大潮帶來的急功近利、浮躁、浮誇、弄虛作假等風氣,使我們的大學成為商業化的附屬品。

    “五四”青年節之際,溫家寶總理對大學生們説:“紀念‘五四’運動,首先應該繼承‘五四’科學、民主的精神。”19世紀德國的洪堡創建柏林大學時就曾倡導“由科學而達致修養”的大學理念。在建設世界高水平大學的今天,大學應當由懂教育的人來辦,弘揚科學與民主精神,按照教育規律辦學,以教學為中心,唯如此,大學才能真正擔負起培育英才、引領文化的重任。

 

責編:趙春曉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邊看邊聊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