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評

270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評論頻道 > 央視網評

信仰,一種淬火成鋼的力量

社論 2012年6月27日07:05

6月24日晚21點02分,三集歷史文獻紀錄片《信仰》開始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該片由中組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電視臺聯合攝製,通過講述各個歷史時期優秀共産黨員的感人故事,深刻闡述了共産黨人的核心價值觀。作為一部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獻紀錄片,《信仰》兼具政論片、文獻片、紀實片之長,將展現歷史、刻畫人物、闡述理論融為一體,以人帶史、以事論理。不僅具有較強的思想性、教育性,還展現了較高的藝術性、觀賞性。其最大的價值在於,通過記述91年來各個時期優秀共産黨員的信仰與風采,詮釋了信仰的內涵與力量。

中國共産黨人實踐信仰的奮鬥腳步,經歷了革命、建設和改革三個大的歷史時期。在革命年代,仁人志士的理想就是,“磊落奇才唱大同,龍津水淺借潛龍。願消天下蒼生苦,盡入堯雲舜日中。”這是因為,從19世紀中葉起,在與外國列強簽訂了1000多個不平等條約和章程之後,中國,已逐漸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處於隨時亡國的危險之中。救亡圖存的民族使命迫在眉睫,如何救亡圖存?自由主義、實用主義、國家主義、無政府主義,好人政府、聯省自治都行不通。怎樣才能找到救中國的真正良方?1917年11月爆發的俄國十月革命,讓共産主義進入了中國先進分子的視野。

1921年,中國共産黨在上海成立,它看上去是身形清瘦、勢單力孤,成員只有區區50多人,但是,它的手中卻握著最有力的精神武器;它的心裏,裝著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正是在馬克思主義共同信仰的感召和支撐下,先進的中國共産黨人和人民群眾一道,揭開了現代中國歷史的新篇章。選擇信仰很艱難,堅守信仰更難。在堅守信仰的路上,鋪滿了荊棘,甚至會付出鮮血和生命的代價。儘管前路躓踣,但共産黨員矢志不移,前赴後繼,這是信仰的力量。信仰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因為中國共産黨全心全意為人民利益奮鬥,自然得到了人民群眾全心全意的支持。人民群眾用小米哺育了蘇區、邊區、解放區,用肩膀支撐起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用無數子弟的鮮血,染紅了黨旗、軍旗和新中國的國旗,最終建立了新中國。

“目前的中國,固然是山河破碎,國弊民窮,但誰能斷言,中國沒有一個光明的前途呢?不,絕不會的,我們相信,中國一定有個可讚美的光明前途。”這是方志敏在《可愛的中國》中的憧憬。字裏行間透出不屈的信仰,也描繪了美好的前景。新中國成立,共産黨人帶領全國人民進入到建設時期。“祖國在向我們召喚,我們的人民政府在向我們召喚。讓我們回去把我們的血汗灑在祖國的土地上,灌溉出燦爛的花朵。回去吧,趕快回去吧!祖國在迫切地等待我們!”這是1950年3月18日刊登在《留美學生通訊》第三卷第八期上的一封致全美中國留學生的公開信,發起人是年輕的留美學子朱光亞。這位為我國核科學事業立下汗馬功勞的科學家有一句名言,科學沒有祖國,但是科學家有祖國,回國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國才需要理由。這同樣是信仰的力量。從張秉貴到王進喜,從雷鋒到焦裕祿,正是這一個個優秀共産黨員堅守信仰,全身投入到建設當中,我們的國家才日新月異。

進入改革時期,優秀共産黨員涌現更多,他們在信仰旗幟召喚下,用實際行動書寫了精彩的人生篇章。孔繁森、鄭培民、楊善洲、王瑛、吳孟超、郭明義一個個光彩奪目,感人至深。吳孟超説:有人信宗教,有人信佛教,我説我信共産黨,共産黨來領導我們全國富強,領導我們走上幸福健康和富裕的道路。這就是我的信仰。吳老如何把信仰化為行動?68年從醫生涯,90歲高齡,1萬多名肝病患者得到救治,他對待病人,就像自己的親人一樣,他把共産黨人的快樂和幸福演繹成了不老的傳奇。他總是很開心,因為他覺得自己是有信仰的共産黨員。還有郭明義。從1991年開始,郭明義20年獻血6萬毫升,是自身血量的10倍多。1994年以來,他為希望工程、身邊工友和災區群眾捐款12萬元,先後資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一家3口人至今還住在一套80年代中期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舊房裏。郭明義説,沒有信仰人活得很飄,我的信仰就是共産主義,我是共産黨員,我沒有別的信仰。沒有高調,沒有豪言,在質樸卻堅實的行動中,信仰在熠熠生輝。

哲學家康德説,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反復地思索,越會覺得它永遠新鮮,並不斷增長對它的讚嘆和敬畏:一個是頭上的星空,一個是心中的道德。可以確信,對共産黨人來説,頭上的星空,是信仰;心中的道德,是在尋常的經歷中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度自覺。共産黨人在改革發展的道路上最根本的價值取向,就是要給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利益,帶領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選擇信仰、堅守信仰,為信仰不屈奮鬥,這種淬火成鋼的力量,必將使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美好。

專欄作家

“未富先老”不是問題,“養老多軌制”才是問題

“未富先老”不是問題,“養老多軌制”才是問題

肖鋒:《新週刊》總主筆、《財經郎眼》常約嘉賓、擅長社會趨勢營銷

此“帽”應為美國戴

此“帽”應為美國戴

王嵎生:中國前APEC高官、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變革的陣痛既痛又長

變革的陣痛既痛又長

安惠侯:外交部亞非司前司長、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理事

更多更多非常識

第319期:城市水災自救指南

天災固然難以避免,但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水平,是公共救援達到前最重要的生命保障。[詳細]

第318期:高招“男女線”,區別對待一定有錯?

這個社會需要溫暖與正能量,但人們也應該明白,你為了免費的麵包所付出的代價,往往是最為昂貴的。[詳細]

第317期:暴雨天災亟需治水之道

天災固然難以避免,但需要我們更充分的準備應對之。[詳細]

第316期:呼籲停發新股不是提振股市之道

買東西事後覺得買貴了,不值這個價,就應該吸取教訓,下次買別的,而不是呼籲禁止所有同類商品出售。[詳細]

第315期:刑訴法修改,“不得強迫自證”有何意義

“不得強迫自證”意味著你有權保持沉默,但這並不妨礙司法公正、懲惡揚善。[詳細]

第314期:研究生就業難源自高校盲目“研究化”

研究生教育的擴張與學校的發展策略和學生的就業形勢都有關係。[詳細]

第313期:實體書店,也許再也沒有春天

經營書店不應成為小資們自娛自樂的文藝買賣,當人們在藍色港灣的湖畔頌詩之時,請不要忘了這些讀不到書的孩子們。[詳細]

第312期:富豪“選妃式”徵婚美滿了誰?

婚姻中的兩個人都應該是平等的,都應該是基於感情的結合,而非經濟因素。[詳細]

第311期:“刻章救妻”的悲劇如何避免?

沒有人否定廖某的犯罪行為,但更多的人表達的是同情。[詳細]

第310期:天價“地王”為何不是“孤家寡人”?

在促進房價合理回歸的路上,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而抑制樓市投機,更是重中之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