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張田勘:逢暴雨必淹的城市需找到出路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5日 13: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7月21日晚至22日晨,北京城遭遇今年以來最大的雨,總體達到特大暴雨級別。一天內,市氣象臺連發五個預警,暴雨級別首次上升到橙色。截至7月22日2時,全市平均降雨量164毫米,為61年以來最大。城區平均降雨量212毫米。暴雨成災的結果是,37人死亡,其中有人因車困于水中溺亡,還有人住在地下室中溺亡,7人失蹤,12.4萬人受災,城區95處道路因積水斷路。

  每逢暴雨,城市必淹,這不僅是北京的現象,也是國內各大中城市的通病。暴雨成災的“保留節目”之一是,必有人員溺亡。2011年6月23日17時30分,北京突降暴雨,蘋果園地區的一個下水井蓋漂了起來,導致19歲的楊鐵貞和24歲滿洪浩在幫人推車時滑入下水道被淹死。

  去年的水淹北京讓人們把目光集中到了北京的下水道上,今年的暴雨也再次讓人關注城市下水道。不只是北京的下水道,各地城市的下水道都有一個縱比和橫比的問題。縱比是,江西贛州900多年前北宋時期所修築的福壽溝是城市排水系統做得最好的,直到今天仍在起作用。2010年6月21日,贛州市部分地區降水近百毫米,市區卻沒有出現明顯內澇,甚至沒有一輛汽車泡水。

  橫比是,2011年全國各大中城市遭遇水澇,但青島卻安然無恙,原因在於德國人在100多年前設計修建的下水道仍然運行良好,當時是根據二三十萬人口的小城市設計的,全長80公里,有些地方甚至可以開車。

  中國很多城市的下水道縱比不如古人,橫比不如外國人,當然要飽嘗水災之苦,其中,北京更具典型。北京的地下排水系統除天安門廣場、奧林匹克中心等特殊地段是按10年或5年一遇的標準設計之外,其餘都最多是按3年一遇的暴雨設計的,也就是只能應付每小時36-45毫米的降雨。所以,7月22日北京發佈的降雨橙色預警表明,每小時降雨量已達50毫米以上。如此大的降雨和如此小的排水能力,北京不被淹才是怪事。

  於是,改造北京市的地下排水系統也成為公眾的期盼,但據估計,全面改造和升級北京的地下排水系統約需10多億元人民幣。這筆錢該不該花和來自何處,也成為一個難題。最讓人擔心的是,如果認為暴雨就是一年一兩次,花這麼一筆鉅款去改造和升級下水道有些不值,或者認為下水道是看不見的工程和無法被認可的政績,那麼,改造下水道就遙遙無期。

  然而,北京年年被水淹也決不只是下水道的問題。從源頭講,強暴雨當然要為北京等城市的水淹負責。但是,強暴雨為何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都市,而在農村和野外較少呢?這就是城市熱島效應的後果之一。

  熱島效應是指大都市中的氣溫高於外圍郊區現象。市區居住的人口多、機動車多,排放的高溫氣體一直在加熱市區的溫度,再加上柏油路面儲存吸收了大量的熱量但又緩慢地釋放,使得熱氣流逐漸上升到城市上空,熱氣流再度上升到高空與冷空氣交鋒繼而形成降雨。但郊區由於綠化多,地勢開闊,利於熱空氣散發,相對於城市來説降雨明顯不多。7月21日下午的降雨雖然覆蓋了整個華北地區,但冷暖空氣的交匯點恰好處於北京上空,因此持續時間長,雨量很大。

  顯然,減小熱島效應是降低城市暴雨和強暴雨的重要措施之一,而減少熱島效應也有種種方法,如擴大城市綠化面積、增加城市內水面和濕地面積、科學和合理地規化城市建設等,其中綠化是最重要的一環。

  然而,由於城市化的發展,城市中的土地已經是寸土寸金,再加上以房地産開發為主要經濟增長點的城市發展和按GDP論政績的導向,想要擴大城市綠化面積已經非常之難。但是,長期以來,一個擴大城市綠化面積的做法——屋頂綠化卻又一直沒有進入中國城市建設的主流。聯合國環境署的研究表明,如果一個城市屋頂綠化率達70%以上,暑天氣溫將下降5攝氏度,冬季氣溫則可上升2攝氏度,熱島效應自動解除這就從源頭上減少了城市暴雨和強暴雨發生的幾率。同時,即便發生暴雨,花園式屋頂綠化可截留雨水64.6%,簡式屋頂綠化可截留雨水21.5%,也會極大減少城市水災,讓脆弱的城市下水道還勉強有能力排出積水。如今,發達國家已經達到15%-30%的城市屋頂綠化率,而中國城市屋頂綠化做得最好的上海也只達到3%,北京卻只有1%。

  另一方面,防止逢雨必澇,還需要在城市建設和規劃中向古人學習。即便是北京,古人也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有效的方法。就在京城遭遇了61年來最大的暴雨造成水災時,身處北京暴雨中心的北海團城卻無一處積水。原因就在於地面鋪設的青磚和地下的涵洞。團城上的青磚造型上大下小,呈倒梯形,具有很強的吸水性,雨水下來可通過青磚和縫隙流到地下。若遇暴雨或連續降雨,多餘的雨水會借北高南低的走勢流入到石質的水眼,每個水眼下面有一個豎井,而豎井與豎井之間有涵洞相連。涵洞高度在80厘米-150厘米之間,同樣用青磚建成。多餘的雨水到了涵洞以後儲存起來,形成一條地下暗河。這種巧妙的建築不僅防暴雨積澇,而且由於水眼有滲水及排水功能還降低了樹根附近的水位,使土壤中的水分適宜樹木生長。同時涵洞與水眼組成了一個巨大的地下通風系統,為城內的植物提供了良好通氣條件。

  只有把防範城市暴雨水災當作一項立體工程來對待,既管上——全面發展綠化和屋頂綠化以減少雨水的來源和釋放,又管地——改建下水道和學習古人的防水防雨工程,才有可能讓中國的城市不再逢雨必澇和逢雨必災。

熱詞:

  • 城市綠化
  • 城市下水道
  • 暴雨成災
  • 城市排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