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禾刀:食品安全,怎樣才算是好的監管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9日 07: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焦點觀察

  自覺不是不需要,但如果違規不受制約,不能得到及時懲處,市場也會形成逆淘汰

  在6月11日的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啟動儀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曾一語驚人:“在食品安全方面,我們是全世界監管力度最強的國家。”近日,陳君石接受採訪稱,自己的發言雖遭到廣泛質疑,但由此引發了很多人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和辯論,仍感欣慰。他同時表示:“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是企業,企業不講誠信,政府投入再大,也管不過來。”(6月18日《新京報》)

  企業是第一責任人,這當然沒有錯。但怎樣讓企業認識到第一責任人的重要性,並以此倒逼改善從生産、儲存到運輸等各個管控機制,顯然不能任由企業以所謂的“原罪”實現“灰色”增長,等到發展壯大後再回過頭來提升食品質量。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企業對食品問題的重視乃至自警,首先取決於政府的嚴格監管,唯有如此,才可能實現以重視質量安全為目的的向善式市場競爭。

  我們不妨看看發達國家經歷的食品監管歷程。一百年前的美國,正處於經濟飛速發展的“進步時代”,但食品問題屢見不鮮,牛奶摻水、豬油裏拌棉籽油、罐裝食品里加防腐劑等問題層出不窮,讓公眾“想到吃就令人作嘔”。美國的改革措施説來很簡單:首先便是強化立法,加大打擊力度。比如,對偽造檢查合格標誌者處以最高1萬美元的罰金,或者最高兩年的監禁。考慮到通貨膨脹等因素,100年前的1萬美元,至少相當於今天的200萬美元;其次,以政府管制補充法院體系,如設立實施管制任務的技術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會擁有法律授予的充分自由,以保證其獨立性。

  另一個鏡鑒是歐盟食品行業的“零風險”管理機制。本世紀初,深受“瘋牛病”等危機困擾的歐盟,于2002年首次對食品生産提出了可溯性的概念,以法規形式明文規定,對食品、飼料、供食品製造用的家畜以及與食品、飼料製造相關的物品在生産、加工、流通等各個階段強制實行溯源制度。為此,相關生産程序必須保全記錄以供查詢。2006年,歐盟正式實施了《食品及飼料安全管理法規》,進一步完善了從“農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管理,對各個生産環節提出了更為具體更為明確的要求,確保食品的“零風險”。

  從這些國家的成功經驗來看,首先應該由政府改進監管手段,嚴格監管舉措。特別是對於那些違規企業,要麼“壯士斷腕”般堅決淘汰出局,要麼施以嚴厲的經濟懲戒,甚至對責任人刑罰伺候。監管的淩利“鐵腕”,將會大大抬升企業的違規成本,讓企業除誠實遵規守法、挖空心思提升産品質量外,別無他途。

  反觀近年來國內出現的一些食品質量問題,不排除有偶然現象,但也不乏長期捂蓋問題食品的現象。其結果是問題食品流向市場,被蒙蔽的消費者無法第一時間回避問題食品的侵害。對此,企業責任確實權重較大,但一個不能遂行嚴格監管的機制,又何嘗不是這類現象一再頻現的根源呢?

  我們可以欣賞陳院士的坦率,但專業學識的豐富,並不能替代對監管的準確認識。企業責任與監管責任,並非一個雞和蛋的問題。企業責任重大,但企業責任的彰顯取決於環境的嚴厲。自覺不是不需要,但如果違規不受制約,不能得到及時懲處,市場也會形成逆淘汰,在這方面,想必不必舉證。倒是覺得,相關學者有必要從另一角度認真思考一下這樣一個問題,目前的監管是否已達極致?怎樣才算是好的監管?

熱詞:

  • 經濟懲戒
  • 食品質量
  • 食品安全問題
  • 食品監管
  • 監管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