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呂政:適應生産力發展要求是所有制調整的出發點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3日 08: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生産資料所有制決定不同社會階層的經濟地位,影響社會再生産的運行過程,決定社會産品的分配方式和分配結果,因而所有制是生産關係中具有基礎性的經濟制度。所有制結構是不同所有制經濟在全社會資本總量中的比例關係,所有制結構調整的出發點是適應生産力發展的要求。我國社會生産力發展水平的多層次性,決定了我國所有制結構的多層次性。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強調,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根據這一基本經濟制度,我國所有制結構不斷調整完善,與我國社會生産力發展要求的適應性不斷增強,顯著增強了經濟活力和競爭力,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

       所有制改革促進了社會生産力發展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所有制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已經形成。國有經濟的範圍顯著縮小,比重大幅度下降。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資本在社會總資本中的比重已從1980年的90%以上下降到2010年的45%左右。目前,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主要集中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重化工業和國防科技工業領域。80%以上的國有和集體所有制小型企業已通過拍賣、兼併、股份制改造等方式改製成為非公有制企業。城鎮第二、三産業中非公有制企業的資本從不到10%上升到55%;在城鎮公有制企業就業的人員從1980年的90%下降到目前的30%,非公有制經濟部門已成為城鄉勞動力就業的主要渠道。

       我國所有制形態和所有制結構的變革,調動了億萬人民群眾創造財富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生産要素配置效率,擴大了社會就業渠道,促進了社會生産力發展。另一方面,這種變化並沒有動搖國有經濟的根基,國有資産總量持續增長,國有企業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在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基礎産業如大型礦山開採、石油開採和石油化工、冶金、電力、通信、鐵路、航空運輸、重型機械設備製造以及關係國家安全的國防科技工業等領域,國有獨資和國有控股企業仍然佔主導地位。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國有經濟為主導,非公有制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的所有制結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較快增長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實踐證明,這種所有制結構基本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階段生産力發展的客觀要求。

       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具有必然性

       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一個重要方面是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首先是堅持和完善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保持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適當比重,確保國有經濟在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産業和關鍵領域佔支配地位,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影響力。

       隨著生産力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由生産力技術構成所決定的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是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這一規律必然導致資本的集中化和社會化,特別是在資本和資源密集型行業,要求實現規模經濟,並以資本集中為特徵的大型企業為主導。單個私人資本已難以容納和適應生産力發展的這種客觀要求,因而需要對傳統家族私人資本形態進行變革,即通過資本社會化來實現資本集中。

       我國的工業化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起步的,通過私人資本自我積聚逐步轉向資本集中,也可以漸進地從勞動密集型産業為主導轉變為資本密集型産業為主導,但這是一個長期與緩慢的過程。在當時的冷戰國際背景下,我國為了加快工業化進程,通過舉辦國有企業的途徑實現資本集中,迅速奠定了資本密集型重化工業的基礎,並建立起技術密集型、獨立自主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國經濟又面臨著激烈的國際競爭,大型跨國公司以其資本和技術優勢,對發展中國家形成新的競爭壓力。為了改變我國工業在國際産業分工體系中主要依靠勞動密集型産業的格局,仍然需要發揮國有大型企業的主導作用,提高我國産業的國際競爭力。

       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同時也包括繼續調整國有經濟佈局,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對於不屬於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領域,國有資本應有進有退、合理流動,有的可以依法轉讓。在大多數競爭性産業領域,應以現代産權制度為基礎,積極發展産權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經濟,鼓勵非公有制經濟通過並購和控股、參股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的改組改制改造。

       所有制結構調整還須兼顧效率與公平的原則。一些前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私有化過程中,昔日的權貴通過合法與非法的手段巧取豪奪,用很短的時間實現了國有資産向少數人的轉移和集中,在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形成一批私人寡頭,加劇了一邊是財富積累、一邊是貧困積累的社會矛盾。另一方面,私有化並沒有促進這些國家技術進步和産業結構升級,沒有實現通過私有化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目標,相反,在技術密集型産業領域進一步擴大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這種教訓必須記取。

       非公有制經濟出現轉型發展新趨勢

       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證明這一方針是正確的,反映了現階段我國生産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最近30多年,我國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私營企業與個體經濟的註冊資本從1980年不到30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4萬億元,非國有和非公有制經濟創造的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已超過60%,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從業人員從1980年的80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1.5億人,私營企業進出口總值從1995年的64億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6000多億美元,佔全部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的20%。私營企業與個體經濟的納稅額從1980年的4億元上升到2010年的8000億元。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壯大,一部分非公有制企業發展出現新變化,即産業領域由勞動密集型産業向資本密集型産業轉變,生産經營規模由小企業向大中型企業轉變,經營地域由本地區向其他地區轉移、由國內經營為主向跨國投資和經營轉變,資本由工商業向金融領域轉移。相關政策應適應非公有制經濟轉型發展的要求,並對這種轉型給予鼓勵、支持和引導。在市場準入方面,只要法律未禁止的産業領域,民營經濟都可以進入,其權益應受到同等的保護。當然,市場準入必須堅持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相同的標準,既不設置障礙,實行歧視性政策,也不降低技術經濟與環境標準。對産業領域積累的剩餘資本進入金融領域,應進行引導和規範,使産業剩餘資本成為有利於金融創新和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積極因素。

       進入資本密集型産業對民營經濟提出了更高要求。資本密集型産業有機構成高、資本投入強度大,與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相比,技術管理和生産經營管理相對複雜。民營企業需要轉變自身的生産關係,以適應資本密集型産業生産力發展的要求。一是資本形態從家族私人資本轉向資本多元化和社會化,解決單個私人資本不足的矛盾,以適應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客觀要求;二是資本多元化、社會化的民營企業,需要建立資本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現代企業制度,以契約為準則,信任不具有血緣和裙帶關係的外聘專業經營管理人才,通過委託—代理制克服家族治理與資本社會化的矛盾;三是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必須承擔與現代社會文明要求相適應的社會責任,兼顧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不因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而造成外部的不經濟性。從一定意義上説,這種轉變比創業還要艱難,因為幾千年小農經濟所積澱的社會文化傳統的歷史局限性,如同無形的鎖鏈,阻礙著民營經濟生産關係的轉變。所以説,民營經濟做大做強的程度,既取決於政府政策的支持,也取決於民營經濟自身生産關係的變革。

熱詞:

  • 生産資料所有制
  • 生産關係
  • 經濟制度
  • 十七大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