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劃清“四個重大界限”學習讀本》連載二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4日 15: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文明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劃清“四個重大界限”學習讀本》正式出版發行

  不斷鞏固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

  ——劃清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同私有化和單一公有制的界限

  生産資料所有制是社會經濟制度的基礎,是決定一個社會基本性質和發展方向的根本因素。考察一個國家所有制結構是否優越,關鍵要看是不是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是不是能夠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用這樣的標準來考察當今中國的實踐,我們完全可以肯定地説,在深入探索的基礎上,我國逐步確立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符合國情、富有成效的。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保持我國發展的蓬勃活力靠什麼?一個基本的要求就是,始終堅持和不斷完善這一基本經濟制度,更好地調動和發揮全社會加快發展的主動性、創造性。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堅持的基本經濟制度

  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所有制結構,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寶貴經驗。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黨領導人民逐步實現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一個有著幾億人口的大國中比較順利地實現了深刻的社會變革,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後,我們黨科學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從我國仍然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進一步對所有制結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從非公有制經濟是公有制經濟“必要的、有益的補充”,到“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存在和發展”,到“多种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再到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直至確立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並寫入憲法,我國成功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極具活力的發展之路。這是中國共産黨對所有制結構不懈探索創新的重大成果。

  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性質,決定了我國必須始終堅持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産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社會主義區別於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徵。沒有作為主體地位的公有制經濟,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就談不上人民當家作主人,也就沒有共産黨執政以及整個社會主義上層建築的經濟基礎和強大物質手段,就不能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以公有制為主體,有利於對整個社會生産和經濟發展進行合理有效的調控,克服市場機制的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後性。鄧小平同志指出:“一個公有制佔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只有在生産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才能形成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關係,防止兩極分化,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共同富裕,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堅持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也是實現自主發展、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保障。

  同時,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産力狀況,客觀要求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我國是在生産力非常落後的條件下進入社會主義的。過去,由於我們忽視了這樣的現實,過於強調“一大二公三純”,排斥、限制非公有制經濟,阻礙了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從社會生産力水平的多層次性和生産關係必須同生産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法則出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以所有制結構的深刻調整帶來了生産力的極大解放。

  從當前的實際情況看,雖然説經過改革開放,我國取得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大成就,但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們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大國的狀況沒有變。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需要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進一步推動形成一個多元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充滿活力的體制環境,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保障和改善民生,擴大社會就業,需要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我國對外開放水平,也需要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必須長期堅持。

  事實最有説服力。改革開放30多年來,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蓬勃發展、共同繁榮,使我們走上了一條快速發展的軌道。從1978年到2009年,我國的國內生産總值由3645億元增長到340507億元,經濟年均實際增長接近10%,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的3倍多。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717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增加到5153元。人民生活實現由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正在向全面小康目標邁進。對於我國這樣一個經濟發展起點低、人口基數龐大的國家,能夠取得這樣的進步,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

  國內外輿論普遍認為:“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個人口如此眾多的國家,能在如此短的時間裏大幅改善本國經濟狀況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以無可爭辯的事實表明,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把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和初級階段的現實要求有機統一起來,是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之有效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