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郭鑫:討伐檄文雖激烈,奈何教育不接招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2日 07: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紅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4月9日上午,江蘇省啟東市匯龍中學舉行升國旗儀式時,一名高二學生在國旗下發表講話,將之前老師“把關”過的演講稿,悄悄換成另外一篇抨擊教育制度的文章。該校領導稱,學校認為這名同學的演講“言論不當,用詞過激”,已對其進行批評教育,但不會對其進行處分。(4月11日《揚子晚報》)

  如同小學生繪《鬥媽大全》,中學生集體燒書一樣,此次學生發表討伐檄文,也被視為對現行應試教育、家庭教育模式的一次“造反”。與公眾和輿論群情振奮,擊掌叫好相比,教育部門顯得平靜而低調,不急不怒,讓人感覺拳頭打到了棉花上。

  面對這一近乎“砸場子”的行為,當事學校不可能完全不理不睬,沒有態度。學校認為該學生的演講“言論不當,用詞過激”,做出只批評不處分的決定。但對於教育體制卻未見反思。這個結果顯然跟學生的訴求和公眾的期望南轅北轍,有相當的差距。

  學校此舉或許是想展示自己的寬容和大度,但卻偏離了問題的主旨,有誤導公眾和輿論之嫌。在對待這件事上,學校有攻有守。對學生調換演講稿,抨擊教育制度的具體行為,學校主動進攻,指摘學生違反校紀,言辭不當。而對於演講稿的所提到的教育弊端,學校則選擇了守勢,高挂“免戰牌”,拒不出戰。不接招,看似無招卻勝有招。教育部門通過大耍太極推手,四兩撥千斤,化百煉鋼成為繞指柔。

  教育部門對學生的應試教育控訴不理不睬,是一種僵化思維和霸道作風,但也體現了某種自信。而這種自信源於教育體制的撐腰,家長和社會的支持。雖然應試教育的弊端世人所共見,但目前的教育體制並沒有從實質上進行回應。偶有的小改小動,除了應付輿論討伐外,難以撼動應試教育的根基。分數、升學率依舊是教育的核心。而家長和社會雖對孩子的重負表示出憐憫,但出於對孩子未來和前途的考慮,逼迫孩子補習,嚴促孩子學習,仍在自覺不自覺地充當著應試教育的“幫兇”。

  正因為有教育體制和社會環境的撐腰,教育部門才有“你罵你的,我教我”的自信,才有以不變應萬變的餘地。社會的討伐和學生的“造反”雖然激烈,但範圍尚小,動靜不大,猶如一粒石子投入湖中,難以激起多大的波瀾。

  學生“造反”屬於“底層創新”,作用重要,但推動力不夠,難以推動教育的全面改革和整體向前。這還需要教育部門的反思和覺悟,從體制和機制上進行“頂層設計”。只有“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與“自下而上”的“底層創新”相結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動,才可能把教育從應試的軌道上扳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

熱詞:

  • 教育弊端
  • 教育部門
  • 教育體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