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來論:米貴傷農源於市場利益博弈失衡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3日 15: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堂吉偉德

      黑龍江五常大米最高售價可達每斤199元,但是當地稻農賣給加工企業的收購價卻不足2元。記者採訪得知,每斤大米的加工成本約為0.2元,加工企業通過設置不合理訂單控制稻農壓制收購價,以致稻農和企業獲利懸殊。(1月3日《新華每日電訊》)

     五常大米“價賤傷農”,實為當前小規模種養業的現實寫照。從海南的香蕉,山東的白菜,內蒙的土豆,20多年來,類似“價賤”的農産品層出不窮,有各種各樣的水果、蔬菜,養殖的甲魚等水産品。無論是豐收還是歉收,在利益分配格局上,種養業和農戶都位處弱勢,很難有支配權和定價權,利益難以得到保障。

     五常大米收購價每斤不足2元,但最高售價卻達到199元,其間的差距近百倍,令人驚嘆。,“一扒皮”就賣十元甚至幾十元一斤,農民辛苦種養一季獲利微薄,而加工企業不費力氣就獲利十數倍,再加上流通環節的層層加碼,加工成本僅有0.2元一斤的五常大米,就可能高達數十倍。

     曾經有人對菜價進行過調查,農民種的大白菜,一斤僅能賺一毛,但批零環節卻高達1.5元甚至更高。在這個利益分配金字塔下,農民和農業始終處於底層,上面的層級越多,其獲利就越少。

     技術含量越高,越接近終端其附加值就越高,從市場的角度來説,這本無可厚非。但時下的問題在於,農民和農民在參與市場博弈中,因為力量失衡而始終處於從屬地位,市場主體有名無實,像一個游離在市場之外的棄兒,被別人掌握著命運,無法在與市場其他利益相關方的博弈中反戈一擊。

     時下的農業,儘管有相對集中的種養大戶的出現,但依然是小農經濟的延續,並成為農業生産發展的主要障礙。正如學者李非在一篇文章中説道的那樣,“小塊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質來説,就是排斥社會勞動生産力的發展、勞動的社會形式、資本的社會積累、大規模的畜牧和科學的不斷擴大的應用。”分散的農民各地為戰,既無法有效掌握市場信息,又無以在市場競爭中顯示力量,從而導致了自身市場地位的無力感。

     誰奪走了高價大米的高額利潤? 這不僅是一個微觀疑問,也是一個宏觀命題。要從根本上解決五常大米之類的市場尷尬,就必須通過體制機制的調整,使農民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並在利益博弈中佔據主動。比如,農民若能掌握一定的定價權,或者能在談判中有足夠的分量,那麼199元一斤的五常米,就不會只有2元的收購價,5元甚至更高都有可能。

     對此,應當有一個組織構架,將分散的農戶整合起來,形成利益共同體,並能真正代表全體參與者的切身利益,由“單兵作戰”向“集團邁進”。由此而言,建立相關合作組織和農會就應當是一種制度性的途徑。

     在這方面,台灣的農會組織可以借鑒。台灣地區的農會是組織農民的核心,同時也是政府實施農村、農業政策的重要助手,在協調、溝通政府和農民的關繫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有了農會的存在,農民就能“一個聲音”説話,在市場博弈中就能“由弱變強”,增加發聲的分量——價低了,我們都不賣,你就沒有“你不賣總有人賣”的底氣。更重要的是,有了組織依託,在法律保障和個體救濟,以及在爭取政府支持上,都更有效果。

     事實上,現實中,雖然不乏一些成功的農民協會和行業合作組織在發揮有限作用,但必須承認,時下的很多農民合作組織,就跟企業的工會組織一樣,還不是完整意義上的自治組織,在發揮功能上還受到很多限制,這也是“五常大米”似困局長期得不到紓解的原因。對照台灣農會,以現實要求,中國式農民合作組織的發展之路還很漫長,需要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將其作為建設新農村,確保農業和農民利益的一種途徑,並在政策引導上取得更大突破。

     

熱詞:

  • 五常大米
  • 傷農
  • 成本低
  • 199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