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五常稻農稱去年米價賽北京樓市 大企業爭搶米源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27日 02: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7月12日,晚飯時間剛過,眾多百姓在電視上看到了一條令人大吃一驚的報道。

  據央視財經頻道報道,消費市場上許多打著黑龍江五常“稻花香”旗號的大米,實際上是用雜牌米加香精拌出來的假冒香米。在對五常市的十多家大米加工廠調查後也發現,從五常賣到外地的大米中,很少有純正的五常大米或者純正的五常“稻花香”。五常市的許多大米加工廠一般都拿比“稻花香”便宜很多的“639”或者並非五常産的普通長粒米冒充“稻花香”。

  消息一齣,震驚全國。各地紛紛將正在銷售的五常大米下架,五常市更是緊急下令當地諸多米業加工廠停業整頓。

  真正的“稻花香”大米在哪?五常大米産業將何去何從?當地政府又將如何重整這個支柱産業?五常大米“摻假門”事件曝光後,本刊記者第一時間趕往五常,揭開大米原産地的産業真相——

  誰在爭奪五常米?

  “摻假門”之後的原産地産業迷局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崔曉林 |黑龍江五常報道

  這是一個最近在五常流傳的故事。

  農閒的7月,黑龍江省五常市10余傢俬營大米加工廠的老總級人物,相約來到吉林省查幹湖景區度假。12日傍晚,參觀完電視劇《聖水湖畔》的拍攝地,米業老總們心情愉快地回到駐地張羅吃飯,酒桌就擺在月朗風清的查幹湖畔。

  席間,某精米公司的柳老闆(化名)發表了即興“演講”,從保證“稻花香”大米貨真價實,到糧食市場前景廣闊,再到企業未來發展藍圖,老柳娓娓道來,如數家珍。

  此時,時鐘指向19點50分,談興正濃的柳老闆做夢也沒有想到,就在兩分鐘前,央視財經頻道《消費主張》欄目已準時開播,五常“稻花香”大米被大規模摻假事件正被曝光——柳老闆的米廠,因大米攙兌和加香精造假,正在電視裏“露臉兒”。

  “大家都在喝酒,誰也沒注意看電視,老柳在屋外演講,電視在屋裏曝光,這事整的。”7月16日,自稱見證了戲劇性的“查幹湖之夜”的五常一家米業公司負責人,向記者繪聲繪色講述當時的情景。

  消息終於傳到查幹湖。“第二天早晨大家就都跑回來了,當時,不少人心裏都沒底,感覺像地震了一樣。”該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7月13日上午,五常市委市政府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隨即,由工商、質檢等部門組成的調查組全面出擊,開展大米市場大檢查,全市200多家大小米業加工廠相繼停業整頓,被曝光的米廠被摘牌,所有産品被查封……

  一時間,“摻假門”事件令五常米業遭遇到史無前例的“信用危機”。

  200家米廠被停業

  空前低沉的五常米業

  五常隸屬哈爾濱轄區,位於黑龍江的最南端,與吉林省榆樹縣隔河相望,是聞名遐邇的 “稻花香”水稻原産地。在五常的80萬農民中,有60萬人種植水稻,水稻種植面積180萬畝,産量超過100萬噸,其種植面積在全國縣級單位中名列第一。

  “稻花香”大米,一直是五常農民的主要飯碗和政府財政的重要來源。

  開車從哈爾濱出發,沿新修的高速公路一路向南。7月15日上午10點,當通過收費站進入五常地界時,眼前的景象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公路兩旁、甚至不遠處的山頭上,到處矗立著大米加工企業的廣告牌。在這些廣告牌中,最為顯眼的當屬“明軒精米有限公司”的廣告。

  而這家公司,正是被央視曝光的6家攙兌和加香精的違規企業之一。

  記者在五常採訪期間,隨處可以感受到危機所帶來的壓抑和凝重。在五常市安家鎮, 十數家米業公司大門緊閉,寂靜無聲。

  “以前,拉糧的大卡車可多了,孩子都不敢去外面玩,怕被車碰著。”在鎮東側防護林附近的一個院子裏,住戶老李一邊拉住吠叫的狗,一邊大聲向記者説。

  在五常,記者發現,“大米出事了”這個話題已成了村頭巷尾的“熱詞”。“出事”3天后,由摻假事件所誘發的各類傳言不斷被添枝加葉——“某米廠老總被媒體記者‘釣魚’啦”、“有人想把白米涂上黑塗料,冒充黑米去賣,那人已經被抓起來了”、“中央下來人了,以後所有私營加工廠都得被砍掉”……

  各種版本的消息像風一樣飄散開來。“摻假門”所引發的輿論漩渦,會不會將五常整個大米産業都捲入萬劫不復之地?

  “到目前為止,通過對全市200家加工企業的排查,我們尚未發現造假現象,但最終結果還得等理化指標的檢驗報告出來才能知道。”參與大米市場大檢查的五常市工商局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

  五常市大米協會會長秦利明用“痛心”二字來形容自己的心情,“的確感到痛心,五常從上個世紀30年代就開始種植水稻,幾經沉浮,終於在1980年代研製出‘五優稻’系列優質品種,也就是‘稻花香’大米。可以説,從解決溫飽到追求口感和健康,能把糧食種到以品牌闖天下的水平,在中國其他地方並不多見。”

  在秦利明看來,儘管“摻假門”事件令五常大米蒙羞,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有積極的一面,那就是,更多的消費者知道了五常大米的優良品質。

  “米好吃,才會有那麼多人來假冒,現在我們要做的,是如何對五常大米産業進行科學、嚴謹、有效的監督和管理。”秦利明認為,作為“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産品”、“農産品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和“中國名牌産品”的五常大米,一定會熬過這場突如其來的“信用危機”,重新贏回良好的口碑。

  五常米還能賣上價麼

  憂心忡忡的稻農

  回憶2009年秋冬的五常大米收購市場行情,是一件很幸福的事,這從稻農王亞明的語氣中便能感受到。

  王亞明家住長樂朝鮮族自治鄉,家裏擁有3坰(約合3公頃)水稻田,種植稻花香2號水稻,他告訴記者,他女兒住在北京,“去年10月、11月間,五常水稻收購價格的一路瘋漲,特別像2009年的北京樓市。”

  王亞明説,當時稻穀一天一個價,甚至一小時內的價格都不一樣,五常稻穀價格從入秋的每市斤1.5元、1.7元到1.9元、2元,最後達到2.1元。“農民種地就圖秋天賣個好價錢,去年秋天,農民都樂得合不上嘴。也有不高興的,那是因為賣早了,賣便宜了,越在後面賣,利潤越高。”

  據秦利明會長介紹,2009年,五常水稻價格達到了歷史的最高點。五常現有稻田180萬畝,60萬農民種植水稻,人均種植3畝,按照每畝收穫約1500斤稻穀,每斤賣2元錢算,2009年,五常農民人均種植水稻的收入可達到約9000元。

  “人均年收入9000元,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五常城區百姓的收入。這麼説吧,去年五常農民種一年水稻的收入,相當於黑龍江其他地區農民種水稻兩年的收入,你説農民能不樂嘛。”秦利明説。

  經歷了“摻假門”事件,今年五常稻農的收入會減少嗎?採訪期間,面對這樣的疑問,記者得到了兩個完全相反的答案:A、會減少;B、不會減少。

  通過採訪,記者發現,之所以有不同的答案,是因為五常的大米産業有兩個完全不同的稻穀收購模式。

  一種模式是,稻農作為散戶自行耕種,收穫季節等著糧食經紀人(東北農村常稱之為“糧販子”)和大米加工廠上門來收購,稻農在價格方面即主動又被動——主動是因為可以自由買賣,誰出的價高我賣給誰,可以儘量買個好價錢;被動的一面是,一旦市場出現波動,如收購價格偏低等,容易導致最後不得不低價出手。

  還有一種模式是“訂單農業”模式,即稻農與大米生産、銷售企業簽訂合同,從種子選種到田間管理,到收割,完全按照規範耕種,秋季的時候,企業按照事先協商的價格收購稻農的水稻。如果收購價低於市場價,生産廠家要補上不足部分,如果收購價格高於市場價,廠家也絕不反悔,這樣做的結果是:稻農不會在價格上吃虧。

  “訂單農業讓農民受益,但最大的受益者是企業。”哈爾濱金膳道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玉河向記者坦言,“如果你想真正把五常香米做出名堂,‘訂單農業’是最有力的質量保證體系。從選種到最後變成亮晶晶的大米,每一個環節都在掌控之中。”

  張玉河告訴記者,兩年前,他在五常市長樂鄉成立了自己的農業合作社,並在社員中推選出5位理事,代為行使監管權力,“我們打的是‘純有機大米’牌,合作社形式是保證大米質量,同時也是保障農民收益的最有效途徑。”

  摻假背後的米源爭奪

  四張大嘴與200張小嘴

  在“摻假門”行為被曝出幾天后,五常人似乎已經找到了導致五常大米“丟臉”的深層次原因。

  五常市一家水稻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各家企業對米源的爭奪,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不法商販的貪念。”

  “近幾年,五常香米名聲遠揚,令不少外省、甚至跨國糧企紛紛盯上了五常稻花香,這導致了大米貨源的緊張。”7月18日,一位五常市大米行業資深人士向記者分析説,“外地大企業來五常‘搶糧’,這間接導致了去年的價格發燒,也是導致五常大米‘不純’的因素之一。”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五常大米産業呈現出戰國格局,除了本地的200家中小企業之外,中糧集團、馬來西亞豐益國際、本土糧食巨頭北大荒米業集團、資本雄厚的東方集團等四大巨頭已齊聚五常。

  據了解,2009年 6月底,豐益國際與黑龍江省政府簽署了一份65億元的投資協議。而此前的2006年,豐益國際旗下的益海嘉裏通過“香滿園”品牌進入小包裝米行業。2008年,包裝上印有“原産地:黑龍江五常”的“金龍魚”小包裝米開始出現在全國各大超市。

  而在豐益國際拋出65億元大單之前,中糧集團也與黑龍江省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承諾在黑龍江省新增投資將達到100億元,項目涉及糧食深加工、畜禽養殖加工、糧油倉儲、乳業、商業地産和金融業。今年,中糧集團糧油控股有限公司在五常市五常鎮投資1.7億元人民幣,建設年加工能力在10萬噸稻米的項目,目前已進入基礎設施建設階段,預期年底實現投産。

  2008年,一直專注于金融投資的上市公司東方集團開始著手進軍糧食領域,其目標是3年內構建黑龍江最大的大米有機種植産業鏈、中國最大的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之一。據媒體報道,東方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宏偉已與五常市協定共建黑龍江省最大的稻穀加工園區及全國一流的大米物流園區——五常大米交易市場,並建設兩條年加工3萬噸大米的生産線。

  7月19日,幾經週折,記者來到東方集團在五常市設立的辦公地和正在施工的加工車間。由於五常正處在“摻假門”漩渦中,東方集團五常分公司亦顯得很冷清。據值班人員介紹,目前,東方集團在五常的各項工作並沒有受到“摻假門”的影響,但是“領導有事都不在,有什麼事情我可以轉告”。

  北大荒米業係黑龍江農墾集團下屬企業,也在五常市設有10萬噸高端米加工項目。7月18日,記者來到位於五常公路收費站附近的北大荒米業公司,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由於佔據地利和人和,北大荒米業在五常大米市場的米源十分豐富。

  四大巨頭的進駐,令五常當地的中小米廠感覺到了生存的壓力,“説不定哪天就把我們給吞了,人家有雄厚的資金,玩得起啊。”張玉河無奈地對記者説,“不過,有一點我想不明白,五常水稻年産量只有區區100萬噸,而且將來也不會增加,這樣一塊不大的蛋糕,四張大嘴,加上200張小嘴如何分而食之?”

  “引進龍頭”的政、企分歧

  五常大米如何做強?

  在採訪中,一位當地中小米企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五常大米應走“農業奢侈品”路線,稻花香大米不能做大(因産量和規模有限),但可以做強,做成真正的高端有機大米。

  與中小企業對外來巨頭的抗拒相比,關於五常大米的未來之路,五常市政府觀點有著明顯的不同。

  7月17日,五常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李景奎向記者提供的一份市政府材料中顯示,五常市政府將對五常未來米産業的發展實施長遠規劃,制定五常大米品牌保護、産業發展實施方案,成立大米監測管理辦公室,常年監管;加強水稻良種培育,確保原産地産出優質精品米;引進龍頭企業,進一步規範整合稻米生産加工企業,打造統一品牌。

  五常市副市長許慶武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對於推動大米産業的發展,五常將引進與培育龍頭企業。“一來,龍頭企業可以發揮集聚效應,有助於形成圍繞龍頭企業的專業化生産基地和區域化佈局形式;二來龍頭企業對當地的其他小型生産企業和農戶還具有很強的帶動和輻射作用。”

  “因此五常大米品牌整合時應注重大型龍頭企業的培育和扶持,在財稅、信貸、技術改革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為龍頭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許慶武副市長説。

  顯然,對如何保證“五常大米”品牌信譽、做強大米産業的邏輯判斷上,該不該“引進龍頭企業”已成為政府與當地中小企業的分歧所在。

  而這一分歧如何得解,也必將決定五常大米的未來。

  走近“稻花香”

  “稻花香”是在1990年代黑龍江省五常當地培育的水稻品種,具有香氣濃郁、抗病害等特點。“稻花香”大米顏色清白、半透明,呈尖細狀。做成米飯後,米飯透明發亮,普通的長粒米為乳白色。其加工技術先進、精細,經脫色、拋光、選粒等6道工序,沒有斷粒情況。把稻花香大米放在手裏搓一下,手上有非常清淡的香味,米上則會越來越香。而加香精的大米手上會留有濃郁的香味,米上的味道淺。

  五常大米産業鏈圖

  種子

  目前五常的180萬畝水稻種植區內,大約有120萬畝耕種的是“稻花香”

  耕種

  採用傳統方式耕種,株距較長、人工除草、有機肥料

  收割

  稻花香水稻經過142天生長期成熟,收割亦採用手工作業

  收購

  糧食經紀人和糧食

  企業向農民收購稻穀

  個別稻農將“雜牌米”摻進剛收割的“稻花香”稻穀中出售給買主/個別糧食經紀人和代理收購企業在收購回的“稻花香”稻穀中摻進“雜牌米”提供給糧食加工企業。主要摻入的品種為形態相倣的“639”大米。

  加工

  常規加工方式

  個別糧食加工企業在加工過程中摻假並注入香精,使之具有香味

  市場銷售

  各地商場超市出售的五常“稻花香”大米良莠不齊。

  曾經的他是“稻花香”的培育者,令五常大米舉世聞名;如今的他站在名利與喧囂之外,盡力保留著“稻花香”的種子,維持著五常大米的地位。

  東北“袁隆平”傳奇

  ——專訪“稻花香”水稻研發者田永太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崔曉林 |黑龍江五常報道

  72歲的田永太,被五常人稱作“稻花香之父”,還有一個別名:東北的“袁隆平”。和田永太聊天,你經常會被他的“行話”説暈,比如“壓圈”是指稻穗下垂形成的弧度;“上地”是指去地裏查看莊稼長勢;“材料”是指做實驗用的稻種。

  馬路上塵土飛揚,路兩旁稻浪涌動。7月18日中午,田永太腰桿筆直地站在路邊等記者,離遠看,怎麼也不像年過七旬的老人。

  “餓出來”的神奇稻種

  1945年,6歲的田永太舉家從韓國青山南道來到中國東北。那時的東北兵荒馬亂,田永太只依稀記得他們坐著小火車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最後,在一個叫龍鳳山的地方落了腳。1966年,25歲的田永太在五常市龍鳳山鄉娶妻生子,並擔任了生産隊的隊長。

  “那時候年頭不好,總挨餓。1969年夏天,生産隊的稻田得了稻瘟病,眼看秋天顆粒無收了,這可咋整,當時把我愁壞了。”純正韓國血統的田永太早已一口地道的東北話。

  “別説口糧沒了著落,連明年的稻種都成了問題。於是,我決定‘上地’尋找可用作稻種的成熟稻穀。”田永太每天天一亮就出門,帶著乾糧去地裏尋找可用稻種。一連幾天下來,他幾乎走遍了所有稻田地,也沒有發現“目標”。

  第七天的中午,只有最後一塊地沒走了,心灰意冷的田永太坐在壟溝上,掏出乾糧吃午飯。忽然,田永太發現,在自己的西南方向兩米遠的地方,一簇金黃的稻穗,在枯稻間隨風搖曳……

  田永太把這株偶然尋得的稻穗帶回了家,經仔細端詳,此稻穗為十分罕見的變異品種,稻穗一共12個,米粒呈圓形,顆顆晶瑩剔透,潔白如玉。第二年,12個稻穗被分成7行種在地裏,秋天,7行稻穗變成了48斤種子。等到了1951年秋天,48斤種子已變成了清香四溢的5000斤稻穀。

  1951年,7行稻穗,田永太把自己培育的大米種子叫做“517”。在之後的9年時間裏,“517”被廣泛耕種在五常的大片稻田裏,變成了全五常人的救命糧。

  後來,由於在稻種方面的研究成果,田永太被調到五七大學任副校長。“一次我回龍鳳山辦事,生産隊的老人拉著我的手説,老田啊,你快回來吧,‘517’沒有啦。”原來,由於連年耕種,沒有及時選育留種,加上嚴重的稻瘟病,好吃的“517”已經不復存在。

  “517”輪迴

  自此,田永太再次投入到系統選育稻種中。1980年代初,他被調到龍鳳山農機站任站長,這讓他與大米種子結下了終生的緣分。而真正使五常大米名揚天下的,是他1993年培育成功的長粒米“93-8”。

  一直以來,長粒米總是生長在南方地區,在寒冷的東北,沒有人見過地里長出長粒米的,但是,田永太經過多次試驗,反復篩查遴選,終於令五常長粒米名滿天下。

  “93-8不僅是長粒,而且口感十分柔軟,香氣四溢。它的原種也是我上地時偶然發現的,也是在發現517的那塊地上,也是在我的西南方向。不是我迷信,但我寧願是517又回來了。”田永太告訴記者,“93-8”的問世,不僅得到權威部門的認可,更受到廣大百姓的好評。

  後來“93-8”被命名為“五優稻1號”,1994年開始大面積種植,自此,五常大米好吃的美名傳遍全國。

  1999年,“稻花香2號”的問世,令田永太的育種事業達到了新的高度,更多不可思議的神奇被逐一變成現實。

  “這個官名叫‘五優稻4號’的新品種,之所以叫做‘稻花香’,是因為這種米太香了,連葉子和稻花都是香的,而且它遺傳了93-8的全部優質基因,又具有難以名狀的清香氣味,更主要的是,他幾乎從不得病。”

  興奮之餘,田永太也有自己的擔心,“‘稻花香2號’已經連續種了11年了,儘管目前看品質保持得不錯,但是,誰能保證它什麼時候出現變異,而丟失原來的品質呢?所以,新品種的培育迫在眉睫。”

  目前,田永太帶領他的兒子兒媳專心致志地搞科研,新的品種正在反復試驗中。7月19日上午,記者來到田永太的稻種實驗種植園,在大約10畝稻田裏,十幾個不同水稻品種呈現著各自的生長姿態。

  “去年,五常市政府授予我農業産業‘特殊貢獻獎’,並獎勵我10萬元錢。我現在做的,是如何把優秀的種子‘藏起來’。”田永太告訴記者,“日本人可以把優良的稻種儲存50年,甚至100年,而我們國家,最多也就20年。我現在用冷藏櫃存了幾十斤種子,估計大約最多能存10年。我存的是2002年、2005年、2007年的稻種,如果過幾年稻花香2號不行了,這些稻種可以延續五常大米的珍米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