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熊丙奇:家庭教育沒法快速複製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18日 14: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雖然遭到頗多質疑,但提倡“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的“狼爸”還是受到不少中國家庭的追捧。在一家網站進行的調查中,有46.2%的受訪者認為孩子成績優秀,證明此父親“打”得科學;35.0%的受訪者認為如此家教,孩子可能內心不快樂;18.8%的受訪者表示不好判斷。這樣的調查結果,足以顯示對於怎樣教育孩子,中國父母還是存在著嚴重分歧;而對於判斷家庭教育是否成功,也莫衷一是。這是比“狼爸”話題更令人擔憂的現象。


  我國現在有上億名學生,如果家長連怎樣才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怎樣進行這樣的家庭教育,都十分模糊,那麼,很多家庭完全可能按照自以為正確的家庭教育模式,對孩子進行自以為有道理的家庭教育,結果卻可能造成孩子的人格缺失、身心不健康。


  總體而言,對於家庭教育,現在存在三種模糊認識。其一,以考取名校為家庭教育成功的標誌。在對“狼爸”以及“虎媽”的追捧中,都存在這樣的邏輯。但上名校最多是階段性的成功,而且,如果一個學生身心不健康,就是上了名校,也很難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對社會做出貢獻。近年來,名校畢業生在校期間走極端的不是個別現象,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啃老”的也不勝枚舉。


  其二,以知識教育作為家庭教育的核心。中國家長都特別關注孩子的成績,父母不但成為學校的課外作業批改員,還規劃孩子上特長班、培訓班,父母與孩子的關係變為功利的分數關係。這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業負擔,還直接導致孩子與父母的親情關係冷漠。而健康的家庭教育,主體應是做人的教育。父母在與孩子的日常溝通中,讓孩子學會自尊、自信、自強,這才是他們受用終身的財富。可以説,目前不少學生沒有感恩意識、孝敬之心,完全是家長自己種下的苦果。


  其三,家庭教育病急亂投醫,盲目“取經”。當看到某個家庭出了一個名校學生,而自己孩子“不聽話”時,家長們就會打聽其經驗,並盲目效倣。其實,家庭教育是十分個性化的教育,適合別人孩子的,不一定適合自己的孩子。


  以上很多道理,家長不是不清楚,但是,輪到自己卻陷入迷糊。這反映出當下嚴重的教育焦慮。要改變這種焦慮狀態,需要三方面努力。社會輿論應該傳播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不是為博眼球或賺錢,炒作錯誤的理念。在每年高考期間,社會輿論強烈質疑名校情結,可在“虎媽”、“狼爸”的報道中,卻把名校放在至高位置,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家長應該有清晰的認識。對待子女的教育,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也不可能找到便捷的模式,需要的是親情交流,同時,要知道自己孩子的個性和興趣所在,如此,有屬於自己的定位,也就不會患得患失。


  當然,還有十分重要的一點是,推進教育評價制度的改革。去年7月頒布的國家《教育規劃綱要》被認為是我國社會達成的教改共識,但遺憾的是,由於教改的實踐推進緩慢,已經達成的共識又陷入分裂。能夠讓大家凝聚教育觀念共識的整體教育制度的改革,會給每個家庭更大的教育選擇空間,也就可減少家庭教育的迷茫。▲(作者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熱詞:

  • 家庭教育
  • 家長
  • 狼爸
  • 教育評價
  •